\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金黃的麥穗在陽光的照耀下,充滿生機。張昆鵬 攝\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F211D3193528DFDE3708DD08D5B4A00B9BC92A72_size309_w768_h432.jpg\" alt=\"扶溝縣大型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黃金峰 攝\"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扶溝縣大型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黃金峰 攝\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5/4DA53BFD885EC81655F072BDF330AFDF8C0AA708_size437_w768_h432.jpg\" alt=\"小麥收割脫粒一體機在田間作業。黃金峰 攝\"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小麥收割脫粒一體機在田間作業。黃金峰 攝\u003c/p>\u003cp>嗨!大家好!\u003c/p>\u003cp>我是一粒來自周口的小麥。幾天前,我還在初夏的微風中沐浴陽光。6月3日那天,隨著全市夏收任務的基本完成,周口小麥家族的億萬成員已全部安然來到糧倉,我也在其中。現在,我們正靜靜回味之前那段驚心動魄又充滿希望的生命之旅。\u003c/p>\u003cp>我的家鄉周口市,地處廣袤的豫東平原。數千年來,祖輩們在這里扎根繁衍,生生不息。從原始麥種到高產優質品種,從刀耕火種、鐵犁牛耕到全程機械化,我的家族在這里見證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演進與輝煌。\u003c/p>\u003cp>如今,這里的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80億斤以上,穩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市。今年夏收,周口市又有1104.2萬畝麥田喜獲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一份力量,我和小伙伴們都感到無比自豪。\u003c/p>\u003cp>但是,您知道嗎?從一粒種子到飽滿的麥穗,我們需要經歷多少考驗和磨礪?干旱、洪澇、寒潮、冰雹、干熱風、病蟲草害……每一個關口對我們來說,都是生與死的考驗。在小麥從種到收的200多個日夜里,農技專家的智慧、農民的汗水和各級領導的重視,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晴空。\u003c/p>\u003cp>\u003cstrong> 生命啟程:良種良田孕希望\u003c/strong>\u003c/p>\u003cp>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讓中國碗,多盛優質“周口糧”,一直是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農技專家的心之所向。多年來,他們積極開展種業科研,加速成果轉化,為糧食增產貢獻智慧和力量。\u003c/p>\u003cp>“糧食安全的關鍵,永遠都是要有自己的當家良種。”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王麗娜一語中的。\u003c/p>\u003cp>近年來,周口市廣泛推廣的周麥36號、冠麥2號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優質品種,從源頭上提升了糧食生產潛力。這些小麥品種穗大、粒多,灌漿充分,一些規模種植戶和高產示范田的單產已突破1500斤。\u003c/p>\u003cp>當良種遇上良田,豐收才有了希望。站在鄲城縣1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目之所及都是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一幅現代農業畫卷映入眼簾,這正是我們小麥理想的生長搖籃。\u003c/p>\u003cp>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周口市耕地面積達1266.65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120.93萬畝。近年來,周口市探索打造現代農業強市的發展之路,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累計建成1053.9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94%。目前,周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和樣板。\u003c/p>\u003cp>每年金秋十月,當大地褪去暑熱,便是我們小麥家族播種的最佳時節。具體到周口,每年的10月15日至25日,是農民眼中不容錯過的小麥播種黃金期,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我們以后的健康成長。\u003c/p>\u003cp>一粒良種,萬擔好糧。每年播種前,農民總會精挑細選抗病高產的優質麥種;選定之后,會用適量的殺蟲殺菌劑給我們進行一次“藥浴”,為我們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u003c/p>\u003cp>萬事俱備后,播種機便載著我們出發了。播撒的密度很有講究,王麗娜建議,每畝地播種25斤最為適宜——既不過于擁擠,保證通風透光和營養供給;也不過于稀疏,以免我們孤立無援,難抵風寒。\u003c/p>\u003cp>播種的深度也同樣關鍵,“二指淺,四指悶,種麥三指正當心”。農民憑著經驗,將我們安置在3厘米至5厘米深的土層,那里有最適宜我們扎根與呼吸的微環境。那一刻,我被溫暖而松軟的土壤輕輕包裹,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u003c/p>\u003cp>此時,如果墑情好,土壤里的水分夠我們咕嘟咕嘟喝飽,農民就可以暫時松口氣了;若遇墑情不足,天氣連續干旱,一場及時的“蒙頭水”便能讓我們盡情飲足,靜待新生。\u003c/p>\u003cp>\u003cstrong> 科技護航:藏糧于技護成長\u003c/strong>\u003c/p>\u003cp>大約一周后,我們便會陸陸續續地探出嫩綠的腦袋,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這是我們的出苗分蘗期,一直持續到立春之前。\u003c/p>\u003cp>當冬日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刮過我的葉片,冰晶凝結,我蜷縮在凍土里瑟瑟發抖,渴望著一場大雪,那將是冬天里最溫暖的棉被。若遇持續干冷,只有澆灌越冬水才能換取我們的平安。\u003c/p>\u003cp>熬過漫漫寒冬,春天的腳步臨近,我們也隨之返青起身,積蓄向上生長的力量。但春天我們也不是高枕無憂。“倒春寒”和各種病蟲害如同潛伏的敵人,隨時都有可能侵襲我們。\u003c/p>\u003cp>到了三月中旬,進入了拔節孕穗的“青春期”,我們對水和養分的需求也達到了頂峰。充足的供給,才能讓我們長得更加結實。\u003c/p>\u003cp>四月,我們亭亭玉立,開始抽穗揚花。微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麥香。然而,美麗的背后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赤霉病,這是我們小麥的天敵,一旦染上,便可能導致大幅減產甚至絕收,且無法補救。\u003c/p>\u003cp>五月的暖風將我們漸漸染成金黃色,籽粒在麥殼里一天天飽滿起來。這是我們的灌漿期,對水分的需求依然迫切。若天公不作美,缺乏有效降雨,我們便會干渴難耐,嚴重影響千粒重。\u003c/p>\u003cp>……\u003c/p>\u003cp>總之,我們成長道路上總是“危機四伏”,每天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好在有家鄉政府的未雨綢繆和現代科技的加持助力,我們才能化險為夷。\u003c/p>\u003cp>春節過后,周口市迅速開展了農田機井“大排查、大檢修、大管護”專項行動,持續實施了農田溝渠連通工程,有效推進了起身期控旺長、拔節期抗干旱、灌漿期澆透水、成熟期防病蟲害和“干熱風”等工作,為我們構筑起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屏障。\u003c/p>\u003cp>同時,“藏糧于技”,科技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23年,周口市按照管理數字化、作業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產品綠色化、經營信息化、服務現代化的標準精心打造了100萬畝示范區。在這片智慧的田野上,種田從“靠經驗”變成了“靠數據”,從“看天吃飯”轉變為“知天而作”。\u003c/p>\u003cp>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扶溝縣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設的現代化智慧農業服務中心,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實現了“一個屏幕管理萬畝良田”的美好愿景。“云在轉、數在算、人在看”已成為周口智慧糧田的新常態。\u003c/p>\u003cp>在周口市大片高標準農田里,刷卡澆水、精準滴灌、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進行“一噴三防”等這些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還讓農民告別了繁重的體力勞動。\u003c/p>\u003cp>如今,周口小麥生產的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99%,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昔日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拿著手機實現“指尖”管理萬畝良田的新型職業農民。\u003c/p>\u003cp>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充滿活力的哥哥姐姐們選擇返鄉種地,成為“新農人”,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鮮活力和無限生機。\u003c/p>\u003cp>\u003cstrong> 金色禮贊:龍口奪糧保豐收\u003c/strong>\u003c/p>\u003cp>到了六月,沃野流金,風吹麥浪,我們迎來了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眼看農民近一年的辛勞付出馬上就要有回報了。然而,在麥子完全歸倉前,人們的心弦依舊緊繃,唯恐一場突如其來的“爛場雨”,讓一年的心血付諸東流。\u003c/p>\u003cp>幸運的是,今年“老天爺”格外眷顧。整個“三夏”期間,風和日麗,沒有連續陰雨。“三夏”期間,家鄉政府的組織調度也十分給力。\u003c/p>\u003cp>糧食安全向來是“國之大者”。我的家鄉周口市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始終把扛穩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為了打贏“三夏”攻堅戰,家鄉政府未雨綢繆,提前準備,科學調度,精心組織,給足了我們安全感,令我們十分感動。\u003c/p>\u003cp>麥熟一晌,龍口奪糧。周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生產一線調研指導,對搶收搶種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干部帶動、黨員帶頭積極投身田間地頭,調度農機、指導幫扶,與群眾攜手并肩,共同奏響了這場“三夏”生產攻堅戰的勝利凱歌。\u003c/p>\u003cp>為全力保障麥收進度,周口市農機部門籌備各類農機30余萬臺,其中聯合收割機2.16萬臺,并從周邊省市引進5000多臺跨區作業機械,充分滿足搶收小麥的需求。同時,農業農村、交通運輸、電力、石油、氣象、應急等部門緊密配合,協同發力,為麥收全程保駕護航。\u003c/p>\u003cp>今年周口小麥,不僅產量喜人,品質更是優良。籽粒飽滿、色澤純正、病蟲害輕微,小麥品質普遍達到二等及以上標準。“容重高,不完善粒少,核心指標表現優異”,這是對今年周口小麥品質的最恰當評價。\u003c/p>\u003cp>為確保夏糧收購有條不紊,周口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積極協助中儲糧周口直屬庫、沈丘直屬庫選定30個儲備收儲庫點,提供74萬噸倉容。并提前確定19個庫點36萬噸小麥最低收購價倉容,確保政策啟動后立即投入運行。同時,做好18個庫點的政府儲備新增輪換,讓農民售糧更加順暢便捷。\u003c/p>\u003cp>現在,我和小伙伴們回望來時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卻總能化險為夷,最終顆粒歸倉。這一歷程既展現了一粒小麥的生命傳奇,更是農民在各方助力下辛勤耕耘、創新創造的生動寫照。\u003c/p>\u003cp>如今,我們正等待踏上新的旅程,最終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與大家溫暖相會。(記者 方化祎 李時珍)\u003c/p>\u003cp>來源:河南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6-17 08:34:27","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小麥,周口市,周口,農民,農田,家鄉,高標準,良種,農機,現代農業","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金黃的麥穗在陽光的照耀下,充滿生機。張昆鵬 攝 扶溝縣大型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黃金峰 攝 小麥收割脫粒一體機在田間作業。黃金峰 攝 嗨!大家好! 我是一粒來自周口的小麥。幾天前,我還在初夏的微風中沐浴陽光。6月3日那天,隨著全市夏收任務的基本完成,周口小麥家族的億萬成員已全部安然來到糧倉,我也在其中。現在,我們正靜靜回味之前那段驚心動魄又充滿希望的生命之旅。 我的家鄉周口市,地處廣袤的豫東平原。數千年來,祖輩們在這里扎根繁衍,生生不息。從原始麥種到高產優質品種,從刀耕火種、鐵犁牛耕到全程機械化,我的家族在這里見證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演進與輝煌。 如今,這里的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80億斤以上,穩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市。今年夏收,周口市又有1104.2萬畝麥田喜獲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一份力量,我和小伙伴們都感到無比自豪。 但是,您知道嗎?從一粒種子到飽滿的麥穗,我們需要經歷多少考驗和磨礪?干旱、洪澇、寒潮、冰雹、干熱風、病蟲草害……每一個關口對我們來說,都是生與死的考驗。在小麥從種到收的200多個日夜里,農技專家的智慧、農民的汗水和各級領導的重視,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晴空。 生命啟程:良種良田孕希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讓中國碗,多盛優質“周口糧”,一直是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農技專家的心之所向。多年來,他們積極開展種業科研,加速成果轉化,為糧食增產貢獻智慧和力量。 “糧食安全的關鍵,永遠都是要有自己的當家良種。”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王麗娜一語中的。 近年來,周口市廣泛推廣的周麥36號、冠麥2號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優質品種,從源頭上提升了糧食生產潛力。這些小麥品種穗大、粒多,灌漿充分,一些規模種植戶和高產示范田的單產已突破1500斤。 當良種遇上良田,豐收才有了希望。站在鄲城縣1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目之所及都是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一幅現代農業畫卷映入眼簾,這正是我們小麥理想的生長搖籃。 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周口市耕地面積達1266.65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120.93萬畝。近年來,周口市探索打造現代農業強市的發展之路,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累計建成1053.9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94%。目前,周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和樣板。 每年金秋十月,當大地褪去暑熱,便是我們小麥家族播種的最佳時節。具體到周口,每年的10月15日至25日,是農民眼中不容錯過的小麥播種黃金期,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我們以后的健康成長。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每年播種前,農民總會精挑細選抗病高產的優質麥種;選定之后,會用適量的殺蟲殺菌劑給我們進行一次“藥浴”,為我們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萬事俱備后,播種機便載著我們出發了。播撒的密度很有講究,王麗娜建議,每畝地播種25斤最為適宜——既不過于擁擠,保證通風透光和營養供給;也不過于稀疏,以免我們孤立無援,難抵風寒。 播種的深度也同樣關鍵,“二指淺,四指悶,種麥三指正當心”。農民憑著經驗,將我們安置在3厘米至5厘米深的土層,那里有最適宜我們扎根與呼吸的微環境。那一刻,我被溫暖而松軟的土壤輕輕包裹,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此時,如果墑情好,土壤里的水分夠我們咕嘟咕嘟喝飽,農民就可以暫時松口氣了;若遇墑情不足,天氣連續干旱,一場及時的“蒙頭水”便能讓我們盡情飲足,靜待新生。 科技護航:藏糧于技護成長 大約一周后,我們便會陸陸續續地探出嫩綠的腦袋,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這是我們的出苗分蘗期,一直持續到立春之前。 當冬日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刮過我的葉片,冰晶凝結,我蜷縮在凍土里瑟瑟發抖,渴望著一場大雪,那將是冬天里最溫暖的棉被。若遇持續干冷,只有澆灌越冬水才能換取我們的平安。 熬過漫漫寒冬,春天的腳步臨近,我們也隨之返青起身,積蓄向上生長的力量。但春天我們也不是高枕無憂。“倒春寒”和各種病蟲害如同潛伏的敵人,隨時都有可能侵襲我們。 到了三月中旬,進入了拔節孕穗的“青春期”,我們對水和養分的需求也達到了頂峰。充足的供給,才能讓我們長得更加結實。 四月,我們亭亭玉立,開始抽穗揚花。微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麥香。然而,美麗的背后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赤霉病,這是我們小麥的天敵,一旦染上,便可能導致大幅減產甚至絕收,且無法補救。 五月的暖風將我們漸漸染成金黃色,籽粒在麥殼里一天天飽滿起來。這是我們的灌漿期,對水分的需求依然迫切。若天公不作美,缺乏有效降雨,我們便會干渴難耐,嚴重影響千粒重。 …… 總之,我們成長道路上總是“危機四伏”,每天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好在有家鄉政府的未雨綢繆和現代科技的加持助力,我們才能化險為夷。 春節過后,周口市迅速開展了農田機井“大排查、大檢修、大管護”專項行動,持續實施了農田溝渠連通工程,有效推進了起身期控旺長、拔節期抗干旱、灌漿期澆透水、成熟期防病蟲害和“干熱風”等工作,為我們構筑起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屏障。 同時,“藏糧于技”,科技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23年,周口市按照管理數字化、作業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產品綠色化、經營信息化、服務現代化的標準精心打造了100萬畝示范區。在這片智慧的田野上,種田從“靠經驗”變成了“靠數據”,從“看天吃飯”轉變為“知天而作”。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扶溝縣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設的現代化智慧農業服務中心,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實現了“一個屏幕管理萬畝良田”的美好愿景。“云在轉、數在算、人在看”已成為周口智慧糧田的新常態。 在周口市大片高標準農田里,刷卡澆水、精準滴灌、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進行“一噴三防”等這些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還讓農民告別了繁重的體力勞動。 如今,周口小麥生產的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99%,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昔日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拿著手機實現“指尖”管理萬畝良田的新型職業農民。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充滿活力的哥哥姐姐們選擇返鄉種地,成為“新農人”,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鮮活力和無限生機。 金色禮贊:龍口奪糧保豐收 到了六月,沃野流金,風吹麥浪,我們迎來了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眼看農民近一年的辛勞付出馬上就要有回報了。然而,在麥子完全歸倉前,人們的心弦依舊緊繃,唯恐一場突如其來的“爛場雨”,讓一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幸運的是,今年“老天爺”格外眷顧。整個“三夏”期間,風和日麗,沒有連續陰雨。“三夏”期間,家鄉政府的組織調度也十分給力。 糧食安全向來是“國之大者”。我的家鄉周口市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始終把扛穩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為了打贏“三夏”攻堅戰,家鄉政府未雨綢繆,提前準備,科學調度,精心組織,給足了我們安全感,令我們十分感動。 麥熟一晌,龍口奪糧。周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生產一線調研指導,對搶收搶種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干部帶動、黨員帶頭積極投身田間地頭,調度農機、指導幫扶,與群眾攜手并肩,共同奏響了這場“三夏”生產攻堅戰的勝利凱歌。 為全力保障麥收進度,周口市農機部門籌備各類農機30余萬臺,其中聯合收割機2.16萬臺,并從周邊省市引進5000多臺跨區作業機械,充分滿足搶收小麥的需求。同時,農業農村、交通運輸、電力、石油、氣象、應急等部門緊密配合,協同發力,為麥收全程保駕護航。 今年周口小麥,不僅產量喜人,品質更是優良。籽粒飽滿、色澤純正、病蟲害輕微,小麥品質普遍達到二等及以上標準。“容重高,不完善粒少,核心指標表現優異”,這是對今年周口小麥品質的最恰當評價。 為確保夏糧收購有條不紊,周口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積極協助中儲糧周口直屬庫、沈丘直屬庫選定30個儲備收儲庫點,提供74萬噸倉容。并提前確定19個庫點36萬噸小麥最低收購價倉容,確保政策啟動后立即投入運行。同時,做好18個庫點的政府儲備新增輪換,讓農民售糧更加順暢便捷。 現在,我和小伙伴們回望來時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卻總能化險為夷,最終顆粒歸倉。這一歷程既展現了一粒小麥的生命傳奇,更是農民在各方助力下辛勤耕耘、創新創造的生動寫照。 如今,我們正等待踏上新的旅程,最終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與大家溫暖相會。(記者 方化祎 李時珍) 來源:河南日報
一粒周口小麥的自述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