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2C6412D70307F60582406FC940A51F6ACA97447E_size189_w1265_h753.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7月17日,被古老文化不斷浸潤著的上饒,迎來了關注他的客人們,“江西是個好地方·非遺傳承譜新章”——讓世界發現大美上饒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這里啟動,來自全國各地媒體代表、網絡達人、海外達人、海外推薦官走進上饒,開啟3天2晚的非遺深度體驗,感受“大美上饒”。這不僅是上饒得天獨厚非遺饋贈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上饒憑借世代傳承的非遺文化智慧與匠心傳承,在非遺領域的一次持續探索與傳承之旅。\u003c/p>\u003cp>上饒非遺,為何如此豐沛?\u003c/p>\u003cp>歷史上的上饒是吳楚文化交匯處,文化多樣性在此交融碰撞。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上饒非遺豐沛的基石。上饒建城已有1700多年,在漫長歲月中,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在這里交融匯聚。萬年縣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了當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將世界稻作起源提前至12000年前,由此孕育出極具地方特色的稻作習俗,并于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些非遺項目如同時間的使者,見證著上饒悠久歷史。\u003c/p>\u003cp>上饒懷玉山下的錦溪古村,就擁有玉山班演藝、羅紋硯制作工藝、陳文武石雕石硯和玉山下湯酒習俗在內的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延續千年的農家宴席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57AA2942E7076A47A375F1D40CD0F39D9C1F74BB_size351_w1600_h1067.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向西北約100公里的婺源縣,其婺源“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是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代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融合了江西本土文化與安徽徽州文化特色,木雕飾于堂內屏風、梁柱、窗欞、門楣等處,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于一體 ,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這得益于其特殊的區位,使不同地域文化在此碰撞交流。\u003c/p>\u003cp>上饒地處江西東北部,處閩浙皖贛四省交界處,是“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FA5D62E2A127059DC0E9334608A43C81AF2D54D1_size127_w1296_h864.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被稱為中國傳統手工造紙技術發展至高峰時的“活化石”見證的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其制作需經漚、蒸、抄、焙等72道工序,從砍竹到成品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鉛山憑借便利交通,匯聚各地造紙技術精華,形成獨特的連四紙制作技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u003c/p>\u003cp>……\u003c/p>\u003cp>上饒非遺可謂豐沛。這與其不斷提升保護能力和保護水平,大力探索活化傳承、創新利用新路徑密不可分。\u003c/p>\u003cp>首當其沖是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為上饒非遺的傳承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上饒相繼出臺《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保護暫行辦法》《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一批瀕危項目名錄》等系列政策。今年1月1日,江西首部戲曲保護傳承地方性法規《上饒市弋陽腔保護傳承條例》正式實施,為弋陽腔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時,建成市博物館非遺展區、婺源非遺展示館、徽劇藝術館、鄱陽贛劇饒河戲展演中心等一批傳承展示陣地,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A8B85CB7F0AB84E19773DEBDD32E1B99AD20554F_size367_w1600_h1066.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在婺源,徽劇、儺舞等非遺表演,歙硯、甲路紙傘等非遺產品成了一道新的風景。非遺與旅游融合成為帶動產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全縣與非遺相關的文旅產業從業人員超10萬人,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如今上饒市4A級以上景區基本都有非遺項目常年入駐。此外,各地特色傳統文化街區、街道都有當地的民俗文化展示點和民間特色技藝入駐。\u003c/p>\u003cp>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民眾的熱愛與傳承是上饒非遺豐沛的內在動力。在婺源,每逢節假日,徽劇、儺舞等非遺表演吸引眾多村民和游客觀看,村民們積極參與表演,傳承先輩留下的文化瑰寶。在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傳承人群體堅守傳統工藝,將古老技藝代代相傳。許多民間藝人收徒授藝,讓非遺技藝后繼有人。\u003c/p>\u003cp>從傳承人到更多人\u003c/p>\u003cp>非遺可以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傳承的匠人精神。世代相傳的手工藝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們目睹那些沉靜專注的節奏,得以與綿延不絕的美和生命力共鳴。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匠人和傳承者的初心與堅守彌足珍貴。\u003c/p>\u003cp>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u003c/p>\u003cp>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近兩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校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51B1507478EFB20ED2AAAEC655ACE2824489EFB2_size270_w1600_h1067.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4月29日下午,非遺進校園暨數字資源推廣活動在上饒師范學院圖書館前廣場舉辦。\u003c/p>\u003cp>6月11日上午,信州道情傳習所掛牌活動在上饒職業技術學院創夢空間舉行。“道情不僅是表演藝術,更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記憶。”“四個100”非遺導師林妍含表示,“希望通過校園傳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這門藝術。”\u003c/p>\u003cp>弋陽中等專業學校則設立了弋陽腔表演專業,采用“非遺傳承人+專業教師”的雙導師制。截至目前,該校已培養60余名專業學員,其中12人加入專業劇團,讓這門古老劇種有了青春力量。\u003c/p>\u003cp>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創作。\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AF0FB732EAA296F521F7AB8280CFC249D953BC3E_size474_w1600_h1066.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廣信根雕匠人樂政平在創作中融合傳統與現代美學,積極推動“受眾年輕化、作品生活化”轉型,開發出木質發簪、“冰墩墩”擺件等文創產品,讓根雕藝術走進日常生活。\u003c/p>\u003cp>胡壽高的靈山糖畫則探索出“以勺為筆”的個性化創作路徑。他更將家族傳承的糖畫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讓妻子周秋仙、兒子胡周坤加入傳承隊伍。\u003c/p>\u003cp>年輕人為非遺傳承增加無限可能。在雕刻車間內,“90后”青年鄭發正手握電磨機,全神貫注對工作臺上這座名為“大鵬展翅”的根雕作品細細打磨。2010年,19歲的鄭發師從趙富良學藝,15年來不曾停下腳步,現已成長為廣信根雕匠人的青年代表之一。“我很喜歡這門手藝。每當自己雕出滿意的作品,那種喜悅無法替代,覺得再辛苦都值得。”鄭發如是說。\u003c/p>\u003cp>堅守源于熱愛。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主動想方設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平臺已經成為許多傳承人傳承非遺的“第二現場”。“家人們看過來,這就是連四紙制作的關鍵步驟——‘烘紙’,溫度必須控制在60度左右……”鏡頭前,58歲的章仕康略顯生澀地舉著手機直播,身后的焙籠冒著裊裊熱氣。這個曾因找不到傳承人而焦慮的老藝人,如今在抖音擁有5.2萬粉絲,每場直播能賣出200多刀(量詞,用于紙張)連四紙。\u003c/p>\u003cp>5月24日晚,“2025非遺視頻創作大會”在婺源縣啟幕,大會以“視界非遺 創見未來——打造非遺傳播新生態”為主題。中共上饒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邱向軍出席開幕式并表示,“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推動‘非遺傳承人’與‘青年創作者’雙向奔赴,展開一場‘傳統’與‘現代’的深度對話,點燃‘技藝’與‘創意’的激烈碰撞,為非遺插上數字化翅膀、注入新時代活力。”\u003c/p>\u003cp>中共婺源縣委書記徐樹斌則表示,全國非遺視頻創作大會落戶婺源,為婺源迎來了一次宣傳展示婺源形象的難得機會,這是推動婺源非遺傳承與新興媒介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機。\u003c/p>\u003cp>據悉,上饒文旅部門聯合短視頻平臺推出“非遺新說”計劃,培訓150余名傳承人掌握直播技巧。其中不乏鄱陽漁鼓藝人王秀蓮、橫峰剪紙傳承人吳素蓮等活躍在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博主。\u003c/p>\u003cp>今年62歲的姚廷年,自1981年入行以來,堅持學習鉆研木雕(根雕)技藝,汲取各家之長、不斷開拓創新,并先后收徒100多人,“我有責任和大家一道努力,讓老手藝一代代傳下去。”\u003c/p>\u003cp>正是一位位林西懷、趙富良、樂政平、胡壽高、姚廷年等扎根鄉土又仰望星空的傳承者們,將非遺傳承到鄭發們的手中,以堅守為經,創新為緯,共同編織出上饒非遺永續傳承的時代錦繡。\u003c/p>\u003cp>大美上饒 自在山水\u003c/p>\u003cp>非遺是傳統的。\u003c/p>\u003cp>去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u003c/p>\u003cp>今年1月14日,由江西省政府新聞辦、上饒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2025“最美鄉村過大年 婺源非遺賀新春”活動新聞發布會上,上饒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祝美清介紹說,自從2013年開始,上饒市堅持每年春節期間舉辦“鄉村過大年系列活動”,通過非遺展示、民俗體驗、美食品鑒等多種形式,吸引眾多游客前來上饒賞“鄉村美景”、游“綠水青山”、探“非遺匠心”、憶“傳統民俗”。“為進一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在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后首個春節之際,從今年1月17日開始,我市將再次拉開2025‘鄉村過大年系列活動’的序幕,200多場特色文旅活動遍布全市12個縣(市、區)。”\u003c/p>\u003cp>翻開上饒地圖,一場場“非遺+旅游”的雙向奔赴躍然眼前。\u003c/p>\u003cp>近年來,上饒市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u003c/p>\u003cp>眼下,世界自然遺產、國家自然遺產三清山正值暑期旅游熱。在“山上、山下”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下,三清山景區奏響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美美與共”的最美和音。山上,核心景區以管理保護為主;山下,構建“金沙—沉浸式夜游體驗區,楓林—高端民宿集聚區,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區”差異化布局,豐富業態。\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97100ADCA5D9626D6665D08D1A7C8BB6272FFFBE_size324_w1600_h1067.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一直以來,上饒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全方位保護自然瑰寶和文化珍寶。目前,全市共有1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項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項世界自然遺產、2個世界地質公園、4個國家級5A級景區、36個國家級4A級景區、2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3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18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去年“五一”假期,上饒入選旅游熱門城市TOP20;國慶假期,全市重點景區過閘機游客人數達235.4萬人次,婺源成為排名第一的熱門寶藏小城。\u003c/p>\u003cp>其中,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是世界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有植物寶庫之稱。2021年,橫跨贛閩兩省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不僅及時保住了武夷山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u003c/p>\u003cp>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產品、培育特色線路等8項重點任務。2024年,全國各地密集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孵化“非遺+演藝”“非遺+旅游商品”“民宿+非遺”等業態,以非遺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非遺傳承傳播。\u003c/p>\u003cp>上饒德興市的隱居·石頭部落景區,處于婺源、三清山、望仙谷和景德鎮旅游金三角區域,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景區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底,鄉村文化康養資源為依托,省級非遺“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為核心,集明清古建、非遺石頭寨、鄉情水寨、親子研學、種養殖、休閑度假、游樂體驗、醫養為一體的田園康養旅游綜合體。\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9/D9CD4E03BDDD44E4C695B6AF08A534D09AC00DC0_size393_w1600_h1067.jpg\" alt=\"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u003c/p>\u003cp>婺源則推出古宅“認養”模式,對古宅進行保護性修繕,同時引導民宿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全縣1100多家民宿,間接帶動2萬余人就業,民宿體驗游成為婺源旅游經濟新亮點。\u003c/p>\u003cp>大美,上饒;大美,非遺。如今行走在上饒,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面向未來,上饒以時代活力激發傳統魅力,綻放非遺更加迷人的光彩,講好“大美上饒”故事。(文/李夢麗)\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王聰兒","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7-21 12:11:49","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上饒,婺源,傳承人,技藝,景區,代表性,鄉村,上饒市,民宿,弋陽腔","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夏夜的上饒市弋陽縣上空傳來陣陣高亢空靈的戲曲聲。演出團隊的主唱正是弋陽腔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徐小芳。自幼深受弋陽腔藝術的熏陶的她,立志要為弋陽腔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林西懷老師是我學習、前進路上的榜樣。” 弋陽腔被稱為中國戲曲高腔的鼻祖,對徽劇、京劇等40多個劇種產生深遠影響。其中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弋陽腔代表性傳承人林西懷為代表。然而,弋陽腔不過是上饒非遺版圖的一角。在上饒燦若星河的非遺版圖上,擁有571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74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包括婺源儺舞、贛劇、婺源“三雕”、鉛山連四紙制作工藝、綠茶制作工藝等在內的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7月17日,被古老文化不斷浸潤著的上饒,迎來了關注他的客人們,“江西是個好地方·非遺傳承譜新章”——讓世界發現大美上饒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這里啟動,來自全國各地媒體代表、網絡達人、海外達人、海外推薦官走進上饒,開啟3天2晚的非遺深度體驗,感受“大美上饒”。這不僅是上饒得天獨厚非遺饋贈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上饒憑借世代傳承的非遺文化智慧與匠心傳承,在非遺領域的一次持續探索與傳承之旅。 上饒非遺,為何如此豐沛? 歷史上的上饒是吳楚文化交匯處,文化多樣性在此交融碰撞。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上饒非遺豐沛的基石。上饒建城已有1700多年,在漫長歲月中,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在這里交融匯聚。萬年縣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了當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將世界稻作起源提前至12000年前,由此孕育出極具地方特色的稻作習俗,并于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些非遺項目如同時間的使者,見證著上饒悠久歷史。 上饒懷玉山下的錦溪古村,就擁有玉山班演藝、羅紋硯制作工藝、陳文武石雕石硯和玉山下湯酒習俗在內的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延續千年的農家宴席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向西北約100公里的婺源縣,其婺源“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是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代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融合了江西本土文化與安徽徽州文化特色,木雕飾于堂內屏風、梁柱、窗欞、門楣等處,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于一體 ,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這得益于其特殊的區位,使不同地域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上饒地處江西東北部,處閩浙皖贛四省交界處,是“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 被稱為中國傳統手工造紙技術發展至高峰時的“活化石”見證的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其制作需經漚、蒸、抄、焙等72道工序,從砍竹到成品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鉛山憑借便利交通,匯聚各地造紙技術精華,形成獨特的連四紙制作技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 上饒非遺可謂豐沛。這與其不斷提升保護能力和保護水平,大力探索活化傳承、創新利用新路徑密不可分。 首當其沖是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為上饒非遺的傳承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上饒相繼出臺《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保護暫行辦法》《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一批瀕危項目名錄》等系列政策。今年1月1日,江西首部戲曲保護傳承地方性法規《上饒市弋陽腔保護傳承條例》正式實施,為弋陽腔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時,建成市博物館非遺展區、婺源非遺展示館、徽劇藝術館、鄱陽贛劇饒河戲展演中心等一批傳承展示陣地,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 在婺源,徽劇、儺舞等非遺表演,歙硯、甲路紙傘等非遺產品成了一道新的風景。非遺與旅游融合成為帶動產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全縣與非遺相關的文旅產業從業人員超10萬人,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如今上饒市4A級以上景區基本都有非遺項目常年入駐。此外,各地特色傳統文化街區、街道都有當地的民俗文化展示點和民間特色技藝入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民眾的熱愛與傳承是上饒非遺豐沛的內在動力。在婺源,每逢節假日,徽劇、儺舞等非遺表演吸引眾多村民和游客觀看,村民們積極參與表演,傳承先輩留下的文化瑰寶。在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傳承人群體堅守傳統工藝,將古老技藝代代相傳。許多民間藝人收徒授藝,讓非遺技藝后繼有人。 從傳承人到更多人 非遺可以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傳承的匠人精神。世代相傳的手工藝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們目睹那些沉靜專注的節奏,得以與綿延不絕的美和生命力共鳴。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匠人和傳承者的初心與堅守彌足珍貴。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近兩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校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4月29日下午,非遺進校園暨數字資源推廣活動在上饒師范學院圖書館前廣場舉辦。 6月11日上午,信州道情傳習所掛牌活動在上饒職業技術學院創夢空間舉行。“道情不僅是表演藝術,更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記憶。”“四個100”非遺導師林妍含表示,“希望通過校園傳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這門藝術。” 弋陽中等專業學校則設立了弋陽腔表演專業,采用“非遺傳承人+專業教師”的雙導師制。截至目前,該校已培養60余名專業學員,其中12人加入專業劇團,讓這門古老劇種有了青春力量。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創作。 廣信根雕匠人樂政平在創作中融合傳統與現代美學,積極推動“受眾年輕化、作品生活化”轉型,開發出木質發簪、“冰墩墩”擺件等文創產品,讓根雕藝術走進日常生活。 胡壽高的靈山糖畫則探索出“以勺為筆”的個性化創作路徑。他更將家族傳承的糖畫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讓妻子周秋仙、兒子胡周坤加入傳承隊伍。 年輕人為非遺傳承增加無限可能。在雕刻車間內,“90后”青年鄭發正手握電磨機,全神貫注對工作臺上這座名為“大鵬展翅”的根雕作品細細打磨。2010年,19歲的鄭發師從趙富良學藝,15年來不曾停下腳步,現已成長為廣信根雕匠人的青年代表之一。“我很喜歡這門手藝。每當自己雕出滿意的作品,那種喜悅無法替代,覺得再辛苦都值得。”鄭發如是說。 堅守源于熱愛。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主動想方設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平臺已經成為許多傳承人傳承非遺的“第二現場”。“家人們看過來,這就是連四紙制作的關鍵步驟——‘烘紙’,溫度必須控制在60度左右……”鏡頭前,58歲的章仕康略顯生澀地舉著手機直播,身后的焙籠冒著裊裊熱氣。這個曾因找不到傳承人而焦慮的老藝人,如今在抖音擁有5.2萬粉絲,每場直播能賣出200多刀(量詞,用于紙張)連四紙。 5月24日晚,“2025非遺視頻創作大會”在婺源縣啟幕,大會以“視界非遺 創見未來——打造非遺傳播新生態”為主題。中共上饒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邱向軍出席開幕式并表示,“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推動‘非遺傳承人’與‘青年創作者’雙向奔赴,展開一場‘傳統’與‘現代’的深度對話,點燃‘技藝’與‘創意’的激烈碰撞,為非遺插上數字化翅膀、注入新時代活力。” 中共婺源縣委書記徐樹斌則表示,全國非遺視頻創作大會落戶婺源,為婺源迎來了一次宣傳展示婺源形象的難得機會,這是推動婺源非遺傳承與新興媒介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機。 據悉,上饒文旅部門聯合短視頻平臺推出“非遺新說”計劃,培訓150余名傳承人掌握直播技巧。其中不乏鄱陽漁鼓藝人王秀蓮、橫峰剪紙傳承人吳素蓮等活躍在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博主。 今年62歲的姚廷年,自1981年入行以來,堅持學習鉆研木雕(根雕)技藝,汲取各家之長、不斷開拓創新,并先后收徒100多人,“我有責任和大家一道努力,讓老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正是一位位林西懷、趙富良、樂政平、胡壽高、姚廷年等扎根鄉土又仰望星空的傳承者們,將非遺傳承到鄭發們的手中,以堅守為經,創新為緯,共同編織出上饒非遺永續傳承的時代錦繡。 大美上饒 自在山水 非遺是傳統的。 去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年1月14日,由江西省政府新聞辦、上饒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2025“最美鄉村過大年 婺源非遺賀新春”活動新聞發布會上,上饒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祝美清介紹說,自從2013年開始,上饒市堅持每年春節期間舉辦“鄉村過大年系列活動”,通過非遺展示、民俗體驗、美食品鑒等多種形式,吸引眾多游客前來上饒賞“鄉村美景”、游“綠水青山”、探“非遺匠心”、憶“傳統民俗”。“為進一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在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后首個春節之際,從今年1月17日開始,我市將再次拉開2025‘鄉村過大年系列活動’的序幕,200多場特色文旅活動遍布全市12個縣(市、區)。” 翻開上饒地圖,一場場“非遺+旅游”的雙向奔赴躍然眼前。 近年來,上饒市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眼下,世界自然遺產、國家自然遺產三清山正值暑期旅游熱。在“山上、山下”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下,三清山景區奏響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美美與共”的最美和音。山上,核心景區以管理保護為主;山下,構建“金沙—沉浸式夜游體驗區,楓林—高端民宿集聚區,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區”差異化布局,豐富業態。 一直以來,上饒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全方位保護自然瑰寶和文化珍寶。目前,全市共有1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項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項世界自然遺產、2個世界地質公園、4個國家級5A級景區、36個國家級4A級景區、2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3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18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去年“五一”假期,上饒入選旅游熱門城市TOP20;國慶假期,全市重點景區過閘機游客人數達235.4萬人次,婺源成為排名第一的熱門寶藏小城。 其中,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是世界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有植物寶庫之稱。2021年,橫跨贛閩兩省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不僅及時保住了武夷山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產品、培育特色線路等8項重點任務。2024年,全國各地密集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孵化“非遺+演藝”“非遺+旅游商品”“民宿+非遺”等業態,以非遺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非遺傳承傳播。 上饒德興市的隱居·石頭部落景區,處于婺源、三清山、望仙谷和景德鎮旅游金三角區域,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景區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底,鄉村文化康養資源為依托,省級非遺“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為核心,集明清古建、非遺石頭寨、鄉情水寨、親子研學、種養殖、休閑度假、游樂體驗、醫養為一體的田園康養旅游綜合體。 婺源則推出古宅“認養”模式,對古宅進行保護性修繕,同時引導民宿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全縣1100多家民宿,間接帶動2萬余人就業,民宿體驗游成為婺源旅游經濟新亮點。 大美,上饒;大美,非遺。如今行走在上饒,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面向未來,上饒以時代活力激發傳統魅力,綻放非遺更加迷人的光彩,講好“大美上饒”故事。(文/李夢麗)
非遺里的大美上饒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