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李曌國父子查看館內藏品。 張超 攝\u003c/p>\u003cp>“這把軍刀的豁口,是當年日軍劈砍人體留下的罪證。”8月13日,在位于柘城縣春水街道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內,館長李曌國拿起一把布滿缺口的九八式將校刀介紹。\u003c/p>\u003cp>這位40歲的退役軍人,用十幾年時間籌資400余萬元建成個人抗日戰爭紀念館,搜集展覽2000余件侵華日軍實物罪證,為歷史留下“看得見的鐵證”。\u003c/p>\u003cp>李曌國一家三代從軍,祖父曾參加抗美援朝。2004年,李曌國從海軍東海艦隊退役。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次收藏活動中接觸到日軍軍刀,從此開始收集日軍侵華罪證。\u003c/p>\u003cp>“‘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那些歷史罪證,必須有人把它們保存下來。”他指著展柜中一面寫著南京、上海等城市名的日軍軍旗說,“這面旗子屬于參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三師團,每一個地名都是被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印記。”\u003c/p>\u003cp>在月薪不足2000元時,李曌國攢錢花8000元買下一把日軍軍刀。為收藏一本記錄日軍暴行的老相冊,他變賣了結婚時的金首飾。館內陳列的防毒面具、醫療箱、作戰地圖等藏品,背后都有他奔波千里的故事。\u003c/p>\u003cp>在一本泛黃的日軍相冊里,夾著一張被炮火摧毀的中國村莊照片。“這是我從一個日本收藏家手中‘搶’回來的。對方原本要燒掉,我用高出三倍的價格買下。”李曌國說,“有人說我傻,花光積蓄干賠錢買賣,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u003c/p>\u003cp>2016年,歷經10次選址,這座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的抗日戰爭紀念館終于落成。展廳內,“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展區以實物串聯。在一面“罪證墻”上,密密麻麻陳列著日軍發放的“屠殺紀念章”、慰安所票據等史料。\u003c/p>\u003cp>紀念館免費開放至今,已接待參觀者2.6萬多人次,甚至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專程前來。201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向他征集了200件藏品。\u003c/p>\u003cp>如今,柘城縣中小學將這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曌國每周都要為學生們講解。\u003c/p>\u003cp>“只有銘記過去,才能不讓歷史重演。”李曌國說,他還計劃擴建展館,將收集到的1000余份日軍日記、家書整理成史料集。(記者 徐東坡 通訊員 張超)\u003c/p>\u003cp>\u003cstrong> 三代軍人守護烽火記憶\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3/5BC8C2140E50460A4DF0BBB33FDDF644EE3A768B_size364_w768_h434.jpg\" alt=\"耿風泉向參觀者講述紅色展品背后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耿風泉向參觀者講述紅色展品背后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u003c/p>\u003cp>8月11日,位于輝縣市城關鎮馮莊村的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迎來了一撥兒又一撥兒參觀者。61歲的館長耿風泉詳細地講述著展品故事,汗水濕透衣背。一場講解結束,他迅速換上干凈衣衫,開始下一場講解。“保持衣著整潔去追憶這段歲月,是對參觀者的尊重,更是對先烈的尊重。”他說。\u003c/p>\u003cp>這座展覽館本是耿家住宅,如今珍藏著耿風泉和父親耿蘭田踏遍太行山區搜集而來的抗戰實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黨建、研學場所。步入展館,兩萬余件珍貴實物無聲訴說著浴血奮戰的艱辛歷史,有各式邊區土造手榴彈、八路軍軍訓教材、學生課本等。\u003c/p>\u003cp>在“邊區地雷”展柜旁,幾名小學生正認真閱讀著文字介紹。這些刻著“有來無回”“保護村莊”“抗擊日寇”字樣的瓷地雷,被耿風泉視為珍寶:“這是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見證。”對搜集這組展品的經歷,耿風泉記憶猶新:“當時錢不夠,我打電話給愛人,她把服裝店進貨的錢全部給了我。她常說,你是退役軍人,更是抗戰老兵的兒子,做這件事有價值、有意義。”\u003c/p>\u003cp>耿風泉的父親耿蘭田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成立后,這位久經沙場的老人常被革命老區邀請擔任戰爭題材演出的顧問。為了讓演出更真實,耿蘭田開始有意識地搜集抗戰實物、整理抗戰故事。如今展覽館中的許多藏品都源于那時:超長火銃來自戰友趙利津,獨撅子手槍是郭興所贈,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與傳單由李毅之交予……每一件實物背后,都連著一位戰友、一段往事。\u003c/p>\u003cp>受父親影響,耿風泉參軍,退役后致力于抗戰實物的收藏與整理。他節衣縮食,自籌資金300余萬元,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區的村村寨寨,從3000多處鄉村、農家、舊址收集抗戰時期的照片、報紙、信件、勛章、軍械等實物,展覽館常年免費向社會開放。不僅如此,他還走進大中小學校園,開展國防教育大講堂、國家安全教育大講堂、微黨課等宣講活動,累計千余場。\u003c/p>\u003cp>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耿風泉的兒子耿文偉大學畢業后投身軍營,守護一方安寧;女兒耿文斐是小學教師,成為紅色故事宣傳員。“我們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讓更多人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不忘初心、奮力前行。”耿風泉堅定地說。(記者 周曉荷)\u003c/p>\u003cp>\u003cstrong> 一個農民的“抗戰”\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3/DE4AB15A7FC549DA215EFC7D853117440B6DD49A_size425_w768_h512.jpg\" alt=\"華中強向入伍新兵贈送《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馬春歌 攝\"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華中強向入伍新兵贈送《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馬春歌 攝\u003c/p>\u003cp>“作為抗戰老兵后代,我有責任記錄這一重要史實,讓國人永遠銘記。”8月8日,西峽縣重陽鎮寺溝村,村民華中強撫摸著《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的扉頁,神情莊重。\u003c/p>\u003cp>54歲的華中強出生于重陽鎮一個軍人家庭,他的大伯、二伯、父親都當過兵,參加過抗日戰爭。小時候,父親常給他講西峽口抗戰的故事,這讓他對抗戰史產生濃厚興趣。\u003c/p>\u003cp>1990年,華中強高中畢業后,因為喜歡寫作,被重陽鎮聘為廣播站編輯。他居住的寺溝村與西峽口戰役馬鞍橋阻擊戰的遺址僅一嶺之隔,那時,他就萌生了把當地軍民抗戰的故事收集整理成書的念頭。\u003c/p>\u003cp>通過查閱史料,華中強發現,西峽口抗戰是豫西鄂北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更加堅定了他寫書的決心。\u003c/p>\u003cp>每次下鄉采訪,華中強總會尋訪當年西峽口抗戰的親歷者及后人,并把聽到的抗戰故事逐一記錄。為采訪抗戰老兵后人,他多次翻山越嶺,雙腳磨出了血泡;為尋訪戰場遺跡,他到丁河鎮蒲塘村采訪,突遇暴雨,差點被山洪沖走……\u003c/p>\u003cp>后來,華中強干脆辭去了工作,更好地投入創作。他白天下地干農活,晚上整理手稿,沒有電腦、稿紙,他就在孩子們用過的作業本背面書寫。華中強先后采訪了100多名親歷西峽口抗戰的老兵、民團士兵,記下30萬字筆記,獲取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u003c/p>\u003cp>廢寢忘食,數易其稿。2014年,華中強寫的《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出版,書中既有宏觀戰局剖析,也有普通士兵與百姓的鮮活面孔,真實記述了1945年豫西鄂北會戰中的西峽口抗戰場景。\u003c/p>\u003cp>書籍出版后,西峽口抗戰老兵的后代紛紛給華中強打電話、發信息,講述當年抗戰故事,鄉親們也常上門求書閱讀,這讓他很欣慰,“我的努力沒白費”。\u003c/p>\u003cp>這些年,華中強仍在不斷挖掘、補充史料,修訂書稿。他表示,將推動書籍再版,同時著手影視劇創作,希望把西峽口抗戰故事搬上銀幕、熒屏,讓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加深入人心。(記者 王斌)\u003c/p>\u003cp>\u003cstrong> 館藏春秋 傳史育人\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3/7CD869321390B900A78E0DC4948B2D26DB8FEEDE_size332_w768_h471.jpg\" alt=\"李東海在復興博物館為孩子們進行講解。 受訪者供圖\"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李東海在復興博物館為孩子們進行講解。 受訪者供圖\u003c/p>\u003cp>“這輛馬車是抗戰時期毛主席轉戰陜北時乘坐過的。當年,張思德帶著同班戰友郭光金駕著馬車護送毛主席,多年后,郭光金將馬車尋回,無償捐贈給博物館……”\u003c/p>\u003cp>8月13日上午,天津游客楊先生一家人專程來到西平縣復興博物館參觀。在一輛木質馬車前,一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為他們講起這件“寶貝”的來歷。\u003c/p>\u003cp>老人名叫李東海,今年75歲,是復興博物館的館長,也是北京衛戍區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名老戰士。“我們家四代從軍,我的祖父犧牲在抗日戰場上,我父親曾帶領民兵支援淮海戰役。”李東海說,自己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1968年參軍入伍,從軍15載;耳濡目染中,他的兒子也成了一名武警戰士。\u003c/p>\u003cp>“在部隊時,我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警衛。受郭老的影響,我對紅色收藏特別感興趣。轉業的時候,我托運回家的書籍、報紙、雜志就有兩噸重。”李東海說。\u003c/p>\u003cp>2009年,李東海拿出全部積蓄,和戰友共同建起復興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館內的6萬多件藏品中,有不少是抗戰時期的珍貴史料,其中包括抗日戰爭中繳獲的日軍軍刀、日本地圖等。李東海說,這些藏品每一件都在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u003c/p>\u003cp>在館內展出的一個相框內,珍藏著一張1939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留下的“伍圓券”,游客參觀時總是在此駐足。那年,劉少奇化名胡服,從確山縣竹溝鎮前往延安,途經西平縣時,由中共西平縣委委員、酒店區委書記劉宗宇等人負責護衛。當晚,劉少奇在劉宗宇家中居住,臨走時他執意留下了5元錢作為生活費。\u003c/p>\u003cp>李東海告訴記者,這張“伍圓券”劉家人一直沒有舍得花,后來劉宗宇的兒子將其捐贈給博物館時說,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銘記那段歷史,將革命先烈的精神傳承下去。\u003c/p>\u003cp>復興博物館建成后,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20萬人次。今年5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西平縣抗戰史實展在復興博物館開展,短短3個月參觀人數就超過了3萬人次。\u003c/p>\u003cp>“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博物館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李東海說,他會繼續當好義務講解員,在傳史育人這條路上一直向前。(記者 王綠揚)\u003c/p>\u003cp>來源:河南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8-15 08:34:17","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南京大屠殺,復興博物館,豫西,寺溝村,鄂北,城關鎮,輝縣市,陜北,太行山,新華日報","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硝煙雖已散去,但歷史不能遺忘。河南日報以“今天,我們這樣紀念抗戰”為主題,采訪抗戰實物收藏愛好者、紅色傳承人、抗戰著作作者等人士,講述他們以不同方式紀念抗戰的故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為歷史留下“看得見的鐵證” 李曌國父子查看館內藏品。 張超 攝 “這把軍刀的豁口,是當年日軍劈砍人體留下的罪證。”8月13日,在位于柘城縣春水街道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內,館長李曌國拿起一把布滿缺口的九八式將校刀介紹。 這位40歲的退役軍人,用十幾年時間籌資400余萬元建成個人抗日戰爭紀念館,搜集展覽2000余件侵華日軍實物罪證,為歷史留下“看得見的鐵證”。 李曌國一家三代從軍,祖父曾參加抗美援朝。2004年,李曌國從海軍東海艦隊退役。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次收藏活動中接觸到日軍軍刀,從此開始收集日軍侵華罪證。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那些歷史罪證,必須有人把它們保存下來。”他指著展柜中一面寫著南京、上海等城市名的日軍軍旗說,“這面旗子屬于參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三師團,每一個地名都是被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印記。” 在月薪不足2000元時,李曌國攢錢花8000元買下一把日軍軍刀。為收藏一本記錄日軍暴行的老相冊,他變賣了結婚時的金首飾。館內陳列的防毒面具、醫療箱、作戰地圖等藏品,背后都有他奔波千里的故事。 在一本泛黃的日軍相冊里,夾著一張被炮火摧毀的中國村莊照片。“這是我從一個日本收藏家手中‘搶’回來的。對方原本要燒掉,我用高出三倍的價格買下。”李曌國說,“有人說我傻,花光積蓄干賠錢買賣,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2016年,歷經10次選址,這座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的抗日戰爭紀念館終于落成。展廳內,“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展區以實物串聯。在一面“罪證墻”上,密密麻麻陳列著日軍發放的“屠殺紀念章”、慰安所票據等史料。 紀念館免費開放至今,已接待參觀者2.6萬多人次,甚至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專程前來。201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向他征集了200件藏品。 如今,柘城縣中小學將這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曌國每周都要為學生們講解。 “只有銘記過去,才能不讓歷史重演。”李曌國說,他還計劃擴建展館,將收集到的1000余份日軍日記、家書整理成史料集。(記者 徐東坡 通訊員 張超) 三代軍人守護烽火記憶 耿風泉向參觀者講述紅色展品背后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 8月11日,位于輝縣市城關鎮馮莊村的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迎來了一撥兒又一撥兒參觀者。61歲的館長耿風泉詳細地講述著展品故事,汗水濕透衣背。一場講解結束,他迅速換上干凈衣衫,開始下一場講解。“保持衣著整潔去追憶這段歲月,是對參觀者的尊重,更是對先烈的尊重。”他說。 這座展覽館本是耿家住宅,如今珍藏著耿風泉和父親耿蘭田踏遍太行山區搜集而來的抗戰實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黨建、研學場所。步入展館,兩萬余件珍貴實物無聲訴說著浴血奮戰的艱辛歷史,有各式邊區土造手榴彈、八路軍軍訓教材、學生課本等。 在“邊區地雷”展柜旁,幾名小學生正認真閱讀著文字介紹。這些刻著“有來無回”“保護村莊”“抗擊日寇”字樣的瓷地雷,被耿風泉視為珍寶:“這是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見證。”對搜集這組展品的經歷,耿風泉記憶猶新:“當時錢不夠,我打電話給愛人,她把服裝店進貨的錢全部給了我。她常說,你是退役軍人,更是抗戰老兵的兒子,做這件事有價值、有意義。” 耿風泉的父親耿蘭田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成立后,這位久經沙場的老人常被革命老區邀請擔任戰爭題材演出的顧問。為了讓演出更真實,耿蘭田開始有意識地搜集抗戰實物、整理抗戰故事。如今展覽館中的許多藏品都源于那時:超長火銃來自戰友趙利津,獨撅子手槍是郭興所贈,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與傳單由李毅之交予……每一件實物背后,都連著一位戰友、一段往事。 受父親影響,耿風泉參軍,退役后致力于抗戰實物的收藏與整理。他節衣縮食,自籌資金300余萬元,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區的村村寨寨,從3000多處鄉村、農家、舊址收集抗戰時期的照片、報紙、信件、勛章、軍械等實物,展覽館常年免費向社會開放。不僅如此,他還走進大中小學校園,開展國防教育大講堂、國家安全教育大講堂、微黨課等宣講活動,累計千余場。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耿風泉的兒子耿文偉大學畢業后投身軍營,守護一方安寧;女兒耿文斐是小學教師,成為紅色故事宣傳員。“我們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讓更多人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不忘初心、奮力前行。”耿風泉堅定地說。(記者 周曉荷) 一個農民的“抗戰” 華中強向入伍新兵贈送《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馬春歌 攝 “作為抗戰老兵后代,我有責任記錄這一重要史實,讓國人永遠銘記。”8月8日,西峽縣重陽鎮寺溝村,村民華中強撫摸著《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的扉頁,神情莊重。 54歲的華中強出生于重陽鎮一個軍人家庭,他的大伯、二伯、父親都當過兵,參加過抗日戰爭。小時候,父親常給他講西峽口抗戰的故事,這讓他對抗戰史產生濃厚興趣。 1990年,華中強高中畢業后,因為喜歡寫作,被重陽鎮聘為廣播站編輯。他居住的寺溝村與西峽口戰役馬鞍橋阻擊戰的遺址僅一嶺之隔,那時,他就萌生了把當地軍民抗戰的故事收集整理成書的念頭。 通過查閱史料,華中強發現,西峽口抗戰是豫西鄂北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更加堅定了他寫書的決心。 每次下鄉采訪,華中強總會尋訪當年西峽口抗戰的親歷者及后人,并把聽到的抗戰故事逐一記錄。為采訪抗戰老兵后人,他多次翻山越嶺,雙腳磨出了血泡;為尋訪戰場遺跡,他到丁河鎮蒲塘村采訪,突遇暴雨,差點被山洪沖走…… 后來,華中強干脆辭去了工作,更好地投入創作。他白天下地干農活,晚上整理手稿,沒有電腦、稿紙,他就在孩子們用過的作業本背面書寫。華中強先后采訪了100多名親歷西峽口抗戰的老兵、民團士兵,記下30萬字筆記,獲取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 廢寢忘食,數易其稿。2014年,華中強寫的《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戰紀實》出版,書中既有宏觀戰局剖析,也有普通士兵與百姓的鮮活面孔,真實記述了1945年豫西鄂北會戰中的西峽口抗戰場景。 書籍出版后,西峽口抗戰老兵的后代紛紛給華中強打電話、發信息,講述當年抗戰故事,鄉親們也常上門求書閱讀,這讓他很欣慰,“我的努力沒白費”。 這些年,華中強仍在不斷挖掘、補充史料,修訂書稿。他表示,將推動書籍再版,同時著手影視劇創作,希望把西峽口抗戰故事搬上銀幕、熒屏,讓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加深入人心。(記者 王斌) 館藏春秋 傳史育人 李東海在復興博物館為孩子們進行講解。 受訪者供圖 “這輛馬車是抗戰時期毛主席轉戰陜北時乘坐過的。當年,張思德帶著同班戰友郭光金駕著馬車護送毛主席,多年后,郭光金將馬車尋回,無償捐贈給博物館……” 8月13日上午,天津游客楊先生一家人專程來到西平縣復興博物館參觀。在一輛木質馬車前,一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為他們講起這件“寶貝”的來歷。 老人名叫李東海,今年75歲,是復興博物館的館長,也是北京衛戍區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名老戰士。“我們家四代從軍,我的祖父犧牲在抗日戰場上,我父親曾帶領民兵支援淮海戰役。”李東海說,自己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1968年參軍入伍,從軍15載;耳濡目染中,他的兒子也成了一名武警戰士。 “在部隊時,我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警衛。受郭老的影響,我對紅色收藏特別感興趣。轉業的時候,我托運回家的書籍、報紙、雜志就有兩噸重。”李東海說。 2009年,李東海拿出全部積蓄,和戰友共同建起復興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館內的6萬多件藏品中,有不少是抗戰時期的珍貴史料,其中包括抗日戰爭中繳獲的日軍軍刀、日本地圖等。李東海說,這些藏品每一件都在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館內展出的一個相框內,珍藏著一張1939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留下的“伍圓券”,游客參觀時總是在此駐足。那年,劉少奇化名胡服,從確山縣竹溝鎮前往延安,途經西平縣時,由中共西平縣委委員、酒店區委書記劉宗宇等人負責護衛。當晚,劉少奇在劉宗宇家中居住,臨走時他執意留下了5元錢作為生活費。 李東海告訴記者,這張“伍圓券”劉家人一直沒有舍得花,后來劉宗宇的兒子將其捐贈給博物館時說,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銘記那段歷史,將革命先烈的精神傳承下去。 復興博物館建成后,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20萬人次。今年5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西平縣抗戰史實展在復興博物館開展,短短3個月參觀人數就超過了3萬人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博物館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李東海說,他會繼續當好義務講解員,在傳史育人這條路上一直向前。(記者 王綠揚) 來源:河南日報
今天我們這樣紀念抗戰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