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沙潁河畔的周口港中心作業區(一期)項目建設現場,吊機巨臂緩緩轉動,第三臺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岸橋)正加緊安裝。
旁邊已安裝完畢的兩臺岸橋和不遠處堆場上3臺自動化軌道吊,正如紅色巨人般昂首屹立。它們舒展的長臂彰顯著力量,紅色的鋼身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醒目,遠遠望去頗為壯觀。隨著這些港機設備陸續完成安裝,一座一流的現代化內河航運大港正加速成形。
“第三臺岸橋自8月14日抵達周口后,我們的工作人員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安裝,現在正搶工期趕進度。”中交集團上海振華重工內河業務事業部生產管理部經理陸建松說,“按計劃第三臺岸橋9月初能完成現場安裝。年底前,我們確保由上海振華重工提供的3臺岸橋、6臺軌道吊具備開港作業條件。”
周口港中心作業區(一期)項目的岸橋和軌道吊是國內內河港口第一批全自動化港機設備,有許多創新技術應用:自動化岸橋采用全管結構體系,圓管與單梁設計大幅減輕自重、降低風載,不僅抗暴風能力更強,還適配沙潁河±3.5米的水位落差與橋梁限高,航道通過性達100%;大車自動歸位、低慣量設計搭配能量回收系統,實現雙重節能,能耗水平領先行業;自動化系統讓作業效率顯著提升——岸橋效率提高30%,年作業量可達12萬標箱;軌道吊單循環僅需130秒,日處理能力達600箱。項目形成的《內河自動化岸橋技術規范》企業標準,將為長江經濟帶、大運河等的內河港口升級提供技術參考。
港機安裝緊鑼密鼓,基礎工程建設有條不紊。沿著中心作業區往里走,港池岸邊的施工便道上,工程車不停穿梭;護坡工程現場,工人正操控機械鋪設防滲膜;堆場區域,鋼筋框架已初見規模,幾名技術員正蹲在地上,拿著圖紙核對尺寸,不時用記號筆在鋼筋上標注細節。
“目前,前6個泊位的面層結構基本完工,8月底13個泊位的下部框架能全做完,10月底整個碼頭面層結構收尾。”中交二航局周口港中心作業區(一期)項目技術部負責人段成勇在施工現場介紹,“到11月底,碼頭結構就能滿足調試要求,為后續運營打下基礎。”
“從設計圖紙會審、駐場監造,到設備儲運、現場總裝,我全程參與。”周口港中心作業區中聯路海機電設備監理史永委抬頭看著高聳的岸橋,話語里滿是自豪,“這些全自動化設備集成了智能控制、高效節能等創新技術,對標國際一流水平,能實現集裝箱裝卸、運輸、堆場作業全流程自動化協同。”
站在碼頭遠眺,沙潁河水緩緩流動,岸邊紅色巨臂不停運轉,無人化堆場與自動化碼頭的藍圖正逐步落地。隨著項目的穩步推進,不久,作為國內內河航運規模最大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將在沙潁河畔巍然崛起。(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時珍 通訊員 王棟良)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