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常仙甫故居成為散發著抗戰精神的紅色名片。 受訪者供圖\u003c/p>\u003cp>在浚縣屯子鎮西北約8公里處,有一個承載著血火記憶的村莊——裴莊村。這看似尋常的村落,卻因一段抗戰故事,承載著永不磨滅的歷史榮光。\u003c/p>\u003cp>時間回撥至1938年3月15日,日本侵略軍侵犯浚縣縣境,裴莊村村民常仙甫率本村青壯年數百人,英勇抗擊日軍,給犯境日軍當頭一棒。這場以弱抗強的英勇戰斗,不僅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從此奠定了裴莊村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的不朽坐標。\u003c/p>\u003cp>8月21日,記者踏上這片浸潤著英雄熱血的土地。只見常仙甫故居、天門會聚點舊址、地下交通站、中共衛西工委舊址、抗戰廣場、呂正操司令部舊址以及丁家大院等紀念場所、革命遺址密集分布,每一處遺址都如無聲的豐碑,串聯起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u003c/p>\u003cp>“裴莊村地處安陽通往浚縣的交通要道。舊湯浚公路從村邊經過,日軍欲南下占領浚縣、滑縣等地,裴莊成為必經之地。正是這一地理位置,讓裴莊村成為阻擊日軍南犯的首道屏障。”講解員李露介紹,當年日軍將村子三面包圍,集中炮火轟擊。常仙甫帶領村民從上午10時打響戰斗,激戰至傍晚,日軍未能攻入村內,反被村民擊斃60多人,擊傷100余人。\u003c/p>\u003cp>步入常仙甫故居,院內一棵由他本人于1938年3月親手種下的皂莢樹已長成參天大樹,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院內一角的馬槽下,隱藏著一個通往抗戰地道的入口。全長1200余米、已復原近300米的地道,內部設有會議室、休息室、瞭望口等設施,一側連通中共衛西工委舊址、一側通往丁家大院,生動再現了當年復雜的地下交通網絡。\u003c/p>\u003cp>“地道原始高度約1.5米,后來在修復時稍加高了一些,以便參觀。”李露的聲音在寂靜而狹窄的空間里回響。沿狹窄通道繼續前行,一個隱蔽于“草垛”之下的出口豁然呈現眼前,將大家引至中共衛西工委舊址。\u003c/p>\u003cp>“衛西”指平漢線以東的湯陰、淇縣、汲縣(今衛輝)的東部,浚縣、延津大部和滑縣的西南部約4000平方公里的區域,是連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魯豫和太行山兩大根據地的咽喉地帶。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建立的縣一級地下黨組織,衛西工委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辟并維護地下交通線,確保冀魯豫與太行山根據地、延安之間的交通聯系暢通無阻。其中一條就是裴莊村所在的南線地下交通線(泉寨交通線)——它東起內黃,中間經過湯陰五陵、浚縣老觀嘴等地,西至淇縣泉寨村。這條交通線,成了連接各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紐帶。\u003c/p>\u003cp>自1940年衛西工委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這條交通線共護送過往干部、戰士4000余名,還運送過許多根據地迫切需要的物資,有力支援了根據地人民的抗日斗爭。\u003c/p>\u003cp>裴莊村的抗戰故事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光芒奪目。如今,這里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來自各地的黨員、學生和游客紛至沓來。人們在抗戰廣場重溫入黨誓詞,在常仙甫故居緬懷先烈,在地道深處觸摸歷史的艱辛與堅韌。本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u003c/p>\u003cp>來源:河南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王聰兒","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8-28 17:41:4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日軍,浚縣,裴莊村,淇縣,滑縣,延安,太行山,安陽,汲縣,五陵","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常仙甫故居成為散發著抗戰精神的紅色名片。 受訪者供圖 在浚縣屯子鎮西北約8公里處,有一個承載著血火記憶的村莊——裴莊村。這看似尋常的村落,卻因一段抗戰故事,承載著永不磨滅的歷史榮光。 時間回撥至1938年3月15日,日本侵略軍侵犯浚縣縣境,裴莊村村民常仙甫率本村青壯年數百人,英勇抗擊日軍,給犯境日軍當頭一棒。這場以弱抗強的英勇戰斗,不僅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從此奠定了裴莊村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的不朽坐標。 8月21日,記者踏上這片浸潤著英雄熱血的土地。只見常仙甫故居、天門會聚點舊址、地下交通站、中共衛西工委舊址、抗戰廣場、呂正操司令部舊址以及丁家大院等紀念場所、革命遺址密集分布,每一處遺址都如無聲的豐碑,串聯起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裴莊村地處安陽通往浚縣的交通要道。舊湯浚公路從村邊經過,日軍欲南下占領浚縣、滑縣等地,裴莊成為必經之地。正是這一地理位置,讓裴莊村成為阻擊日軍南犯的首道屏障。”講解員李露介紹,當年日軍將村子三面包圍,集中炮火轟擊。常仙甫帶領村民從上午10時打響戰斗,激戰至傍晚,日軍未能攻入村內,反被村民擊斃60多人,擊傷100余人。 步入常仙甫故居,院內一棵由他本人于1938年3月親手種下的皂莢樹已長成參天大樹,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院內一角的馬槽下,隱藏著一個通往抗戰地道的入口。全長1200余米、已復原近300米的地道,內部設有會議室、休息室、瞭望口等設施,一側連通中共衛西工委舊址、一側通往丁家大院,生動再現了當年復雜的地下交通網絡。 “地道原始高度約1.5米,后來在修復時稍加高了一些,以便參觀。”李露的聲音在寂靜而狹窄的空間里回響。沿狹窄通道繼續前行,一個隱蔽于“草垛”之下的出口豁然呈現眼前,將大家引至中共衛西工委舊址。 “衛西”指平漢線以東的湯陰、淇縣、汲縣(今衛輝)的東部,浚縣、延津大部和滑縣的西南部約4000平方公里的區域,是連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魯豫和太行山兩大根據地的咽喉地帶。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建立的縣一級地下黨組織,衛西工委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辟并維護地下交通線,確保冀魯豫與太行山根據地、延安之間的交通聯系暢通無阻。其中一條就是裴莊村所在的南線地下交通線(泉寨交通線)——它東起內黃,中間經過湯陰五陵、浚縣老觀嘴等地,西至淇縣泉寨村。這條交通線,成了連接各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紐帶。 自1940年衛西工委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這條交通線共護送過往干部、戰士4000余名,還運送過許多根據地迫切需要的物資,有力支援了根據地人民的抗日斗爭。 裴莊村的抗戰故事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光芒奪目。如今,這里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來自各地的黨員、學生和游客紛至沓來。人們在抗戰廣場重溫入黨誓詞,在常仙甫故居緬懷先烈,在地道深處觸摸歷史的艱辛與堅韌。本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 來源:河南日報
追憶中原抗戰丨“紅色裴莊”的烽火歲月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