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陳鼓應\u003c/p>\u003cp>陳鼓應:新時代孔子與老子思想碰撞\u003c/p>\u003cp>作為先秦時期思想界的兩位巨擘,孔子與老子的思想碰撞不僅塑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脈絡,其對話中蘊含的智慧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現年90歲的陳鼓應現身說法,以自己學習、研究孔子、老子思想的經歷為例,鮮明地指出二者思想雖各有側重,但都為構建價值體系、促進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u003c/p>\u003cp>他進一步闡釋,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與孔子“仁者愛人”的倫理,共同勾勒出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獨特底色。陳鼓應認為,孔老對話激蕩著中國人本思想、人文情懷的發展,且具備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兩位歷史文化巨人的對話既涉及典章制度建構,也關注人類社會走向,并提出了如何在“天下無道”時堅持這一理想。\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5B0E02CDC823184E3F3ED86E4F8EA507D90B3E5C_size220_w768_h512.jpg\" />\u003c/p>\u003cp>王中江\u003c/p>\u003cp>王中江:道家美德是當代精神支撐\u003c/p>\u003cp>王中江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卑美德,認為道家的謙卑倫理和智慧是老子開創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成了老子整體美德倫理和智慧的象征性和標志性符號。他以《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核心,深入闡釋老子謙卑美德倫理的深層內涵——真正的德行不自我標榜,而是以虛心、柔和、謙下的態度處世。\u003c/p>\u003cp>“這種謙卑并非軟弱,而是‘自勝者強’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就是謹慎從事和小心從事,有一種勇敢叫不敢。”王中江特別強調,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老子謙卑美德倫理對避免虛驕、務實前行意義重大。他指出,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知足不辱”等思想,可為化解浮躁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9060D71D8CBA2189B5449125775EF788E4F3244C_size247_w768_h512.jpg\" />\u003c/p>\u003cp>董振華\u003c/p>\u003cp>董振華:道法自然是思想自由\u003c/p>\u003cp>董振華圍繞《道德經》“無為”思想展開系統闡釋,將其置于世界觀、辯證法、實踐觀等框架中深入分析。“中國農耕文明孕育的‘天人合一’世界觀,與西方二元對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人道順應天道、自然即自由的哲學觀。”他認為,這種世界觀為當代人突破工具束縛、追求精神自由提供了獨特的方案。\u003c/p>\u003cp>董振華還從辯證法角度解讀“有無相生”的智慧,強調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以‘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為例,要以包容心態接納矛盾,在變化中把握機遇。”董振華說。\u003c/p>\u003cp>在實踐觀層面,他認為“道法自然”是自由的實現路徑,真正的知識源于人生經驗中對天道的體悟。這一觀點對反思科技異化、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現實意義。\u003c/p>\u003cp>學者們的深度解讀,讓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得以進一步彰顯。與會學者普遍認為,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已成為提升老子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論壇探討的命題,不僅關乎老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為社會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對凝聚文化共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u003c/p>\u003cp>儒道思想引領現代和諧\u003c/p>\u003cp>11月1日,在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上,來自多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在第一分會場,以“老子、孔子交流會通之思想史意義暨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之現實意義”為議題,共同探討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儒道思想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1E31B07D691C23A1B4AB7397DBD33B0CC2A3A806_size316_w768_h512.jpg\" />\u003c/p>\u003cp>在第一分會場,學者們熱烈討論。\u003c/p>\u003cp>一眾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各展鋒芒。他們暢所欲言、交鋒觀點,碰撞出陣陣思想火花,為研討注入了活力。他們一致認為,老子、孔子思想的交流互鑒是中華文化發展的縮影,而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為當下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與智慧啟迪。\u003c/p>\u003cp>研討中,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宋冬梅認為,老子與孔子的敬畏觀貫穿個人修身、國家治理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過程,儒道思想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宋冬梅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具“連續性”“創新性”與“互補性”,儒道思想雖特質迥異——儒家積極入世、道家超然出世,卻相互補充,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u003c/p>\u003cp>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謝文康則聚焦于老子的“玄德”與“無極”思想。在謝文康看來,“玄德”是讓萬物復歸本真的盛大德行,“無極”是萬物出于性命之常的無法之法,老子主張以尊重萬物自然規律為天下法式,彰顯了對自然與萬物的敬畏之心。“這提示我們,最高明的治理并非依賴繁復的具體條款,而是創造一個能讓萬物(包括人與社會)按其本性順暢發展的環境,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式。”一位參會學者表示。\u003c/p>\u003cp>以水為喻,可洞察思想的邊界。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瑩通過對《論語》中“知者樂水”與《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剖析,揭示了儒道兩家如何借助“水”這一自然意象來表達核心哲學觀念。儒家借水構建智德倫理,道家則以水投射“道”的自然本體。“這提醒我們,任何比喻都有其局限性,真正的智慧在于透過形象的符號,領悟其背后深層的哲學意蘊,并對思維工具本身保持自覺與反思。”參會學者一致認為。\u003c/p>\u003cp>老子文化的辯證智慧,可指引可持續發展之路。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姜蒙悅認為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蘊含著對立統一、物極必反和周行不殆的規律,對于推動生態和諧、完善生態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姜蒙悅呼吁,人類的發展必須學會順應自然,避免過度干預,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尊重自然的內在循環與轉化規律,從而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u003c/p>\u003cp>老子、孔子的智慧穿越時空,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在當下,重新發掘老子與孔子思想中關于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古老智慧,不僅是對文化根脈的傳承,更是為我們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之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9A2E32DDFB60A10744A5859DF29BA31EAA2EAAFD_size200_w768_h512.jpg\" />\u003c/p>\u003cp>邰謐俠\u003c/p>\u003cp>跨越東西文化之道\u003c/p>\u003cp>一個美國人,今年45歲,卻與老子文化結緣31年。他發表多篇論文于《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期刊,并首次提出“全球老學”研究概念,系統梳理全球97種語言、2052種《老子》譯本,并強調譯本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跨文化對話的哲學實踐。\u003c/p>\u003cp>11月1日,在渦河河畔的老子研究院,記者遇到了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Misha Tadd)。他用流利的漢語與記者分享了他與老子文化的不解之緣,解讀老子之“道”的跨地域魅力。\u003c/p>\u003cp>14歲那年,邰謐俠在家鄉的小鎮圖書館隨手抽出了一本《老子》,便被書中描繪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以及英譯本里神奇的漢字所吸引。邰謐俠未曾想到,這偶然的一瞥,他竟沉醉于老子文化千年智慧三十一載:從少年時在字里行間探尋“道法自然”的玄機,到青年時埋首典籍深耕細研,再到如今帶著一批博士研究生,在傳承老子文化、發掘老子思想當代價值的道路上步履不停。\u003c/p>\u003cp>在他看來,《老子》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是“表達抽象”的原則,這使得其思想能夠跨越時空,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產生深遠意義。“《老子》中蘊含著可在不同文明中共享的永恒智慧,既有著跨文化的普適性,又不失獨特吸引力。”邰謐俠特別提到書中反常識、超越邏輯的表達方式,如“柔弱勝剛強”,雖字面看似矛盾,背后卻藏著深奧哲理,引人深思。\u003c/p>\u003cp>談及本次論壇,邰謐俠直言與以往參會體驗大不相同。“論壇突出‘孔老會通’,專家學者不僅聚焦老子思想,更探討儒、道的共生發展,視角獨特。眾多青年學子參與此次論壇,能讓后輩學者與業界名家直接交流,助力老學研究人才的培養。”邰謐俠表示,有幸代表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與老子研究院達成合作,雙方構建了更穩固的學術交流紐帶。\u003c/p>\u003cp>邰謐俠表示,自己向來鐘愛中國悠久的文化與古老建筑,熱衷于走訪古城,鹿邑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縣城讓他格外青睞。他認為,作為“老子故里”,鹿邑在老子文化研究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次論壇的舉辦,不僅為全球老學研究者搭建了高質量的交流互鑒平臺,更推動了老子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讓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在當代煥發新活力。記者 邱一帆 王永劍/文 劉俊濤/圖\u003c/p>\u003cp>來源:周口日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王聰兒","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11-03 11:54:05","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老子,孔子,智慧,思想,人與自然,學者,倫理,中華,傳統文化,董振華","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核心提示:老子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數千年來一直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從2005 年第一屆論壇啟幕,歷經20年演進歷程,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已在我市成功舉辦十屆。2025年11月1日至2日,百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機構、高校及老子學會的專家學者齊聚老子研究院,從老子的倫理學到三教合流,從老子商道到陽明心學……道家、墨家、儒家等各個學派匯聚一堂,諸子交融互鑒,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意義。會上,大家討論熱烈、百家爭鳴,再現稷下學宮盛況。 無為之境的新時代智慧密碼 梳理老子文化脈絡、揭示現實意義、凝聚文化共識……11月1日,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在老子研究院隆重舉行,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華等學者在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共同探討老子文化脈絡與現實意義,凝聚文化共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活水”。 陳鼓應 陳鼓應:新時代孔子與老子思想碰撞 作為先秦時期思想界的兩位巨擘,孔子與老子的思想碰撞不僅塑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脈絡,其對話中蘊含的智慧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現年90歲的陳鼓應現身說法,以自己學習、研究孔子、老子思想的經歷為例,鮮明地指出二者思想雖各有側重,但都為構建價值體系、促進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他進一步闡釋,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與孔子“仁者愛人”的倫理,共同勾勒出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獨特底色。陳鼓應認為,孔老對話激蕩著中國人本思想、人文情懷的發展,且具備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兩位歷史文化巨人的對話既涉及典章制度建構,也關注人類社會走向,并提出了如何在“天下無道”時堅持這一理想。 王中江 王中江:道家美德是當代精神支撐 王中江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卑美德,認為道家的謙卑倫理和智慧是老子開創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成了老子整體美德倫理和智慧的象征性和標志性符號。他以《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核心,深入闡釋老子謙卑美德倫理的深層內涵——真正的德行不自我標榜,而是以虛心、柔和、謙下的態度處世。 “這種謙卑并非軟弱,而是‘自勝者強’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就是謹慎從事和小心從事,有一種勇敢叫不敢。”王中江特別強調,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老子謙卑美德倫理對避免虛驕、務實前行意義重大。他指出,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知足不辱”等思想,可為化解浮躁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董振華 董振華:道法自然是思想自由 董振華圍繞《道德經》“無為”思想展開系統闡釋,將其置于世界觀、辯證法、實踐觀等框架中深入分析。“中國農耕文明孕育的‘天人合一’世界觀,與西方二元對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人道順應天道、自然即自由的哲學觀。”他認為,這種世界觀為當代人突破工具束縛、追求精神自由提供了獨特的方案。 董振華還從辯證法角度解讀“有無相生”的智慧,強調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以‘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為例,要以包容心態接納矛盾,在變化中把握機遇。”董振華說。 在實踐觀層面,他認為“道法自然”是自由的實現路徑,真正的知識源于人生經驗中對天道的體悟。這一觀點對反思科技異化、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現實意義。 學者們的深度解讀,讓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得以進一步彰顯。與會學者普遍認為,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已成為提升老子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論壇探討的命題,不僅關乎老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為社會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對凝聚文化共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儒道思想引領現代和諧 11月1日,在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上,來自多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在第一分會場,以“老子、孔子交流會通之思想史意義暨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之現實意義”為議題,共同探討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儒道思想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 在第一分會場,學者們熱烈討論。 一眾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各展鋒芒。他們暢所欲言、交鋒觀點,碰撞出陣陣思想火花,為研討注入了活力。他們一致認為,老子、孔子思想的交流互鑒是中華文化發展的縮影,而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為當下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與智慧啟迪。 研討中,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宋冬梅認為,老子與孔子的敬畏觀貫穿個人修身、國家治理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過程,儒道思想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宋冬梅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具“連續性”“創新性”與“互補性”,儒道思想雖特質迥異——儒家積極入世、道家超然出世,卻相互補充,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謝文康則聚焦于老子的“玄德”與“無極”思想。在謝文康看來,“玄德”是讓萬物復歸本真的盛大德行,“無極”是萬物出于性命之常的無法之法,老子主張以尊重萬物自然規律為天下法式,彰顯了對自然與萬物的敬畏之心。“這提示我們,最高明的治理并非依賴繁復的具體條款,而是創造一個能讓萬物(包括人與社會)按其本性順暢發展的環境,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式。”一位參會學者表示。 以水為喻,可洞察思想的邊界。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瑩通過對《論語》中“知者樂水”與《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剖析,揭示了儒道兩家如何借助“水”這一自然意象來表達核心哲學觀念。儒家借水構建智德倫理,道家則以水投射“道”的自然本體。“這提醒我們,任何比喻都有其局限性,真正的智慧在于透過形象的符號,領悟其背后深層的哲學意蘊,并對思維工具本身保持自覺與反思。”參會學者一致認為。 老子文化的辯證智慧,可指引可持續發展之路。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姜蒙悅認為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蘊含著對立統一、物極必反和周行不殆的規律,對于推動生態和諧、完善生態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姜蒙悅呼吁,人類的發展必須學會順應自然,避免過度干預,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尊重自然的內在循環與轉化規律,從而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老子、孔子的智慧穿越時空,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在當下,重新發掘老子與孔子思想中關于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古老智慧,不僅是對文化根脈的傳承,更是為我們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之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 邰謐俠 跨越東西文化之道 一個美國人,今年45歲,卻與老子文化結緣31年。他發表多篇論文于《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期刊,并首次提出“全球老學”研究概念,系統梳理全球97種語言、2052種《老子》譯本,并強調譯本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跨文化對話的哲學實踐。 11月1日,在渦河河畔的老子研究院,記者遇到了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Misha Tadd)。他用流利的漢語與記者分享了他與老子文化的不解之緣,解讀老子之“道”的跨地域魅力。 14歲那年,邰謐俠在家鄉的小鎮圖書館隨手抽出了一本《老子》,便被書中描繪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以及英譯本里神奇的漢字所吸引。邰謐俠未曾想到,這偶然的一瞥,他竟沉醉于老子文化千年智慧三十一載:從少年時在字里行間探尋“道法自然”的玄機,到青年時埋首典籍深耕細研,再到如今帶著一批博士研究生,在傳承老子文化、發掘老子思想當代價值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在他看來,《老子》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是“表達抽象”的原則,這使得其思想能夠跨越時空,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產生深遠意義。“《老子》中蘊含著可在不同文明中共享的永恒智慧,既有著跨文化的普適性,又不失獨特吸引力。”邰謐俠特別提到書中反常識、超越邏輯的表達方式,如“柔弱勝剛強”,雖字面看似矛盾,背后卻藏著深奧哲理,引人深思。 談及本次論壇,邰謐俠直言與以往參會體驗大不相同。“論壇突出‘孔老會通’,專家學者不僅聚焦老子思想,更探討儒、道的共生發展,視角獨特。眾多青年學子參與此次論壇,能讓后輩學者與業界名家直接交流,助力老學研究人才的培養。”邰謐俠表示,有幸代表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與老子研究院達成合作,雙方構建了更穩固的學術交流紐帶。 邰謐俠表示,自己向來鐘愛中國悠久的文化與古老建筑,熱衷于走訪古城,鹿邑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縣城讓他格外青睞。他認為,作為“老子故里”,鹿邑在老子文化研究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次論壇的舉辦,不僅為全球老學研究者搭建了高質量的交流互鑒平臺,更推動了老子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讓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在當代煥發新活力。記者 邱一帆 王永劍/文 劉俊濤/圖 來源:周口日報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_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_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_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諸子百家爭鳴 道源祖庭論道


獨家搶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