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在老子故里河南周口鹿邑舉行。論壇以“諸子交融互鑒的思想史視域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邀請50余所高校及學術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在老子研究院展開多元對話、探尋和諧智慧。\u003c/p>\u003cp>這是一場探本溯源、交流互鑒的文化盛會,一曲融通百家、碰撞思想的諸子和鳴——\u003c/p>\u003cp>為期三天的活動里,開幕式、主旨演講、分組討論等環節構筑學術脈絡;三大分會場聚焦“孔老會通”“諸子交融”與“海外傳播”等前沿議題;現場考察、學術總結等特色環節,讓學理思考形成從理論探索到實踐體悟的圓滿閉環。\u003c/p>\u003cp>\u003cstrong>思想交融:開啟百家爭鳴新篇章\u003c/strong>\u003c/p>\u003cp>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老子元典文化論壇歷經二十載春秋、十屆積淀,已發展成為國內外老子思想與道家文化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站在新的起點上,本屆論壇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廣度與深度上實現新的突破。\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2BB4018AE452E3FE57005C09893E69D44E3B14C1_size88_w1267_h884.jpg\" />\u003c/p>\u003cp>孔老對話揭開思想新境。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指出,道家為中國哲學注入了“寬容胸懷、個性尊重、齊物思想與異質對話”四大精神特質。他通過剖析“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歷史佳話,強調儒道思想各有側重,共同構筑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獨特底色。孔子研究院院長孔德立進一步闡釋,儒家致力禮樂秩序重建,道家追問大道之源,二者殊途同歸,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譜系。\u003c/p>\u003cp>“孔老對話正當其時。”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院長方勇說,“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是儒道兩家,其他很多思想流派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儒道兩家對話,就意味著整個諸子的對話被激活了。昭示孔老對話精神,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的不同思想、不同觀點進行對話。”\u003c/p>\u003cp>理論探索的深度同樣令人振奮。北京大學教授王中江聚焦老子思想的謙卑倫理,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核心,闡釋了“自勝者強”的勇毅與“知足不辱”的智慧。他認為,老子的謙卑美德能夠為浮躁社會提供精神支撐,引導人們以虛心、柔和的姿態務實前行。\u003c/p>\u003cp>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董振華從世界觀、辯證法、實踐觀三重維度解讀“無為”思想。他表示,道家“無為”思想為社會治理提供寶貴啟示,“無為”是合道而行,要求人們去除偏見和工具主義,遵循事物本然規律行事。“有無相生”的辯證智慧,更是化解現代性矛盾的思想利器。\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45/EC7010E69BAD4306A003D4954726F8459B01EC79_size138_w1267_h844.jpg\"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創新傳承:構建學術交流新格局\u003c/strong>\u003c/p>\u003cp>本屆論壇不僅在思想層面激蕩出智慧火花,更在學術傳承的機制層面留下了扎實印記。理論創新、機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老子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u003c/p>\u003cp>機構建設構筑新平臺。開幕式上,“鄭州大學老子研究院”“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全球老子思想傳播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同步揭牌。這三大學術平臺的建立,標志著老子研究邁向校地協同、學科交叉、國際傳播的新階段,為文化傳承注入強勁動能。\u003c/p>\u003cp>研究視野實現多維拓展。論壇收錄論文90余篇,涵蓋哲學、文學、歷史學、傳播學、醫學、考古學等多領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武志勇提出,要借助社交媒體推動老子文化“破圈”傳播;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魏孟飛揭示了“道法自然”與中醫養生觀的深度契合。這種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為老子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u003c/p>\u003cp>青年學者成為創新主力。他們提出將老子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路徑:開發文創產品促進文化消費,打造沉浸式文旅項目激活歷史場景,推動哲學經典進校園滋養青年心靈。這些探索彰顯了新生代學人用時代語言詮釋古老智慧的擔當。\u003c/p>\u003cp>\u003cstrong>智慧啟迪:求解時代命題新答案\u003c/strong>\u003c/p>\u003cp>老子思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更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東方智慧。論壇緊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當代價值。\u003c/p>\u003cp>本土實踐展現創新活力。周口市以“兩個結合”為指引,深耕老子文化這一“富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周口實踐。周口師范學院教授李曉英介紹,當地通過連續舉辦老子元典文化論壇,讓學術研討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打造“典籍周口”“社會現象圣哲看”等特色品牌,讓經典智慧走進大眾生活;以國家級非遺“老子生日祭典”為紐帶,推動文旅文創融合發展。\u003c/p>\u003cp>生態智慧照亮可持續發展之路。 邯鄲學院教授劉振英認為,“道法自然”與“仁者愛人”的互補融合,為破解當代生態危機、倫理困境開辟了新徑;中國人民大學謝文康解析老子“玄德”思想,指出最高明的治理是尊重萬物本性;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姜蒙悅提出,“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對完善生態管理具有指導意義。\u003c/p>\u003cp>\u003cstrong>文明互鑒:拓展文化傳播新境界\u003c/strong>\u003c/p>\u003cp>老子思想跨越時空,對不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分享了他與老子文化結緣三十一年的心路歷程,他首次提出“全球老學”研究概念,系統梳理全球97種語言、2052種《老子》譯本。\u003c/p>\u003cp>邰謐俠認為,《老子》“表達抽象”的原則是其成功傳播的關鍵。這一觀點與華東師范大學謝瑞臨的研究不謀而合。通過分析《新維也納日報》中老子思想的傳播歷程,謝瑞臨提出文化傳播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尋求情感共鳴。這些研究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啟示。\u003c/p>\u003cp>本屆論壇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線上+線下”“學術+大眾”的立體傳播體系,實現了學術性與普及性并重的對外傳播效果。論壇同步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設立視頻會議分會場,拓展了學術交流的廣度。\u003c/p>\u003cp>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和鳳凰網、網易、百度、騰訊等重點網絡平臺協同發力,論壇報道觸達受眾超1200萬人次;鳳凰網、大象新聞等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論壇開幕盛況,吸引超100萬人次“云端”參與;同時依托戶外大屏、公共交通等載體深入基層,使老子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大道流行,無遠弗屆”的傳播新態勢。\u003c/p>\u003cp>二十年深耕不輟,十一屆薪火相傳。從區域性學術交流到國際性文化品牌,老子元典文化論壇的成長軌跡,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注腳。在這個充滿智慧碰撞的論壇上,古老的思想正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智慧,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供稿:鳳凰網河南、老子研究院)\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11-07 13:02:4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邰謐俠,周口市,河南周口,孔子,北京大學,新華社,北京大學人文,劉振英,魏孟飛,孔德立","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在中華文明的精神版圖上,思想的星河從未因時空而隔絕。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華元典文化將先哲智慧與當代思考緊密相連,從“道法自然”的古老啟示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追求,道家文化如源頭活水,滋潤著人類對文明進步的探索。 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在老子故里河南周口鹿邑舉行。論壇以“諸子交融互鑒的思想史視域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邀請50余所高校及學術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在老子研究院展開多元對話、探尋和諧智慧。 這是一場探本溯源、交流互鑒的文化盛會,一曲融通百家、碰撞思想的諸子和鳴—— 為期三天的活動里,開幕式、主旨演講、分組討論等環節構筑學術脈絡;三大分會場聚焦“孔老會通”“諸子交融”與“海外傳播”等前沿議題;現場考察、學術總結等特色環節,讓學理思考形成從理論探索到實踐體悟的圓滿閉環。 思想交融:開啟百家爭鳴新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老子元典文化論壇歷經二十載春秋、十屆積淀,已發展成為國內外老子思想與道家文化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站在新的起點上,本屆論壇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廣度與深度上實現新的突破。 孔老對話揭開思想新境。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指出,道家為中國哲學注入了“寬容胸懷、個性尊重、齊物思想與異質對話”四大精神特質。他通過剖析“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歷史佳話,強調儒道思想各有側重,共同構筑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獨特底色。孔子研究院院長孔德立進一步闡釋,儒家致力禮樂秩序重建,道家追問大道之源,二者殊途同歸,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譜系。 “孔老對話正當其時。”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院長方勇說,“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是儒道兩家,其他很多思想流派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儒道兩家對話,就意味著整個諸子的對話被激活了。昭示孔老對話精神,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的不同思想、不同觀點進行對話。” 理論探索的深度同樣令人振奮。北京大學教授王中江聚焦老子思想的謙卑倫理,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核心,闡釋了“自勝者強”的勇毅與“知足不辱”的智慧。他認為,老子的謙卑美德能夠為浮躁社會提供精神支撐,引導人們以虛心、柔和的姿態務實前行。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董振華從世界觀、辯證法、實踐觀三重維度解讀“無為”思想。他表示,道家“無為”思想為社會治理提供寶貴啟示,“無為”是合道而行,要求人們去除偏見和工具主義,遵循事物本然規律行事。“有無相生”的辯證智慧,更是化解現代性矛盾的思想利器。 創新傳承:構建學術交流新格局 本屆論壇不僅在思想層面激蕩出智慧火花,更在學術傳承的機制層面留下了扎實印記。理論創新、機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老子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機構建設構筑新平臺。開幕式上,“鄭州大學老子研究院”“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全球老子思想傳播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同步揭牌。這三大學術平臺的建立,標志著老子研究邁向校地協同、學科交叉、國際傳播的新階段,為文化傳承注入強勁動能。 研究視野實現多維拓展。論壇收錄論文90余篇,涵蓋哲學、文學、歷史學、傳播學、醫學、考古學等多領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武志勇提出,要借助社交媒體推動老子文化“破圈”傳播;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魏孟飛揭示了“道法自然”與中醫養生觀的深度契合。這種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為老子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 青年學者成為創新主力。他們提出將老子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路徑:開發文創產品促進文化消費,打造沉浸式文旅項目激活歷史場景,推動哲學經典進校園滋養青年心靈。這些探索彰顯了新生代學人用時代語言詮釋古老智慧的擔當。 智慧啟迪:求解時代命題新答案 老子思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更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東方智慧。論壇緊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本土實踐展現創新活力。周口市以“兩個結合”為指引,深耕老子文化這一“富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周口實踐。周口師范學院教授李曉英介紹,當地通過連續舉辦老子元典文化論壇,讓學術研討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打造“典籍周口”“社會現象圣哲看”等特色品牌,讓經典智慧走進大眾生活;以國家級非遺“老子生日祭典”為紐帶,推動文旅文創融合發展。 生態智慧照亮可持續發展之路。 邯鄲學院教授劉振英認為,“道法自然”與“仁者愛人”的互補融合,為破解當代生態危機、倫理困境開辟了新徑;中國人民大學謝文康解析老子“玄德”思想,指出最高明的治理是尊重萬物本性;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姜蒙悅提出,“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對完善生態管理具有指導意義。 文明互鑒:拓展文化傳播新境界 老子思想跨越時空,對不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分享了他與老子文化結緣三十一年的心路歷程,他首次提出“全球老學”研究概念,系統梳理全球97種語言、2052種《老子》譯本。 邰謐俠認為,《老子》“表達抽象”的原則是其成功傳播的關鍵。這一觀點與華東師范大學謝瑞臨的研究不謀而合。通過分析《新維也納日報》中老子思想的傳播歷程,謝瑞臨提出文化傳播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尋求情感共鳴。這些研究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屆論壇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線上+線下”“學術+大眾”的立體傳播體系,實現了學術性與普及性并重的對外傳播效果。論壇同步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設立視頻會議分會場,拓展了學術交流的廣度。 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和鳳凰網、網易、百度、騰訊等重點網絡平臺協同發力,論壇報道觸達受眾超1200萬人次;鳳凰網、大象新聞等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論壇開幕盛況,吸引超100萬人次“云端”參與;同時依托戶外大屏、公共交通等載體深入基層,使老子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大道流行,無遠弗屆”的傳播新態勢。 二十年深耕不輟,十一屆薪火相傳。從區域性學術交流到國際性文化品牌,老子元典文化論壇的成長軌跡,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注腳。在這個充滿智慧碰撞的論壇上,古老的思想正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智慧,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供稿:鳳凰網河南、老子研究院)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_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_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_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在老子故里探尋“和諧共生”的東方答案——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綜述


獨家搶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