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上午,河南省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的教室里暖意融融,一場專為養牛戶量身定制的“牛繁殖技術課”正火熱進行。來自魯山縣趙村鎮的養牛戶李海燕奮筆疾書,遇到關鍵知識點,還不忘掏出手機拍下課件。
“以前光憑著老經驗養牛,母牛難產、小牛成活率低的問題總解決不了,想擴大規模又怕技術跟不上。”課間休息時,李海燕翻開記滿密密麻麻筆記的本子說。作為魯山當地小有名氣的養牛專業戶,她家里的牛存欄量從最初的10頭發展到30多頭,但育種和精細化管理一直是“短板”。
農閑時節,共青團魯山縣委通知李海燕作為縣里遴選的優秀種養殖戶,去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參加“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養牛技術第二期)培訓班”。
和李海燕一樣,魯山縣滾子營鄉的養牛個體戶張二磊也是這次培訓班的受益者。作為第一期培訓班的學員,如今談起養牛技術已是底氣十足:“以前冬天牛總愛生病,培訓后才知道是圈舍通風和保暖沒兼顧好。按照課上學的方法調整后,我家牛今年冬天沒一頭感冒,繁殖率也提高了不少!”張二磊說,這次特意托李海燕幫他帶份新課件,“聽說第二期加了‘牛產品線上營銷’的內容,我也想跟著學學,把自家的牛肉賣得更遠。”
“冬閑不是‘閑’,是補短板、強技能的好時機。”共青團魯山縣委副書記范軍鵬介紹,近年來,魯山縣把“培育高素質農民”作為夯實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由團縣委牽頭,多方對接高校資源,每年從全縣種養殖戶中遴選出有潛力、有需求的“土專家”“田秀才”,送到高校接受系統性培訓。僅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近三年就有近百位魯山種養殖戶參加培訓,“他們學成回鄉后,不少人成了產業帶頭人,帶動周邊鄉親一起發展”。
今年的培訓更是“精準對味”。據了解,此次養牛技術培訓班為期一周,不僅涵蓋理論課、實踐課,還增設了實操環節,學員可以走進實訓基地,親手操作牛只體檢、疫苗接種等流程。更具特色的是,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課堂之外,來自全省的70余名養牛戶學員建了微信群,大家互加微信、留電話,課上交流技術,課后分享行情。
“我們就是要把課堂建在產業一線,把技術送到農民手里。”開班儀式上,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校長岳彩軍的話擲地有聲,“學校有專業的師資團隊、先進的實訓基地,愿意為魯山乃至河南的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讓農民學員‘學得會、用得上、能致富’。”
“今年培訓結束,我打算先用學到的育種技術改良牛群,明年爭取把存欄量擴大到50頭!”談及未來,李海燕眼中滿是期待。如今在魯山,像李海燕、張二磊這樣的“冬閑農不閑”的場景越來越多——趁著農閑走進課堂,揣著“真經”回到田間地頭,這群新時代的農民,正用知識和技能為家鄉的產業發展“添柴加薪”,也為魯山鄉村振興的畫卷,添上一筆筆生動的“實干色彩”。(供稿:魯山縣委宣傳部 李曉統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