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訪改革兩年:一些干部“一句話把人趕到北京”
2015年08月12日 09:1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 璁
有鑒于此,本輪信訪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一些基層信訪干部還存在對改革的不適應,比如能力素質不適應,不熟悉政策法規,不會用信息系統,協調溝通能力不強等。
“您的事情,已經不屬于這里了。按照中央最新要求,您可以選擇訴訟、復議等渠道。”日前,記者來到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剛進門就看到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給上訪群眾做耐心的解釋工作。仔細打聽,這位工作人員還是一名律師,旨在運用“第三方”的身份,更好地與上訪群眾交流溝通。
變化來自于近兩年來的信訪制度改革,特別是根據涉法涉訴信訪改革要求,要明確實施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為此,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專門開設了訪前法律工作室,并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聘請律師前來對每位來訪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經過律師的訪前甄別后,屬于信訪部門受理范圍的,轉由接訪人員接談、受理和轉辦;不屬于的,律師則會進行法律解釋,并引導群眾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律程序處理問題,實現了來訪事項的依法分流。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的變化,只是全國信訪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信訪制度改革。兩年來,全國范圍內的信訪改革邁出了堅實步伐。
日前,全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進會在廣東深圳舉行。與會人士紛紛表示,信訪制度改革喜中見憂,仍需重點突破。
信訪不是啥都能裝的筐
●已有25個中央部委出臺或基本形成“清單”,劃定信訪部門權責界限
丁某1982年從哈爾濱停薪留職后,便來深圳再就業了,可退休時發現因工作調動手續不全,無法領取退休金。為此,他到處反映自己的問題。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受理丁某的案件后,一邊派人赴哈爾濱調查,一邊又聘請律師分析案情,在確定屬于涉訴案件后便引導其到法院,并成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了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信訪工作權責不清,被人戲稱為“信訪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有法律專家認為,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過去以信訪這種行政方式來處理涉法涉訴問題,既造成矛盾糾紛無法在制度上被終結,更容易讓老百姓形成“信訪不信法”的思維,對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整個國家的司法權威會帶來負面影響。
有鑒于此,本輪信訪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2013年1月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將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作為當年重點工作之一,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也由此啟動。改革就是要厘清信訪工作的邊界,把不適合用信訪解決、不屬于信訪范疇的事項“請出去”,同時把信訪的分內事好好管起來。這就需要明確劃定信訪部門權責界限。目前,中央37個部委中已有25個出臺或基本形成清單,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等5個部委已出臺規范性文件。地方信訪立法方面也取得突破,《廣東省信訪條例》去年頒布實施,山東、河北等省信訪立法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非訪”問題誰來解決?
●出于“怕事”的心理而不敢積極作為,造成信訪與公安在職能上的“錯位”
“信訪部門不直接解決信訪問題,只是推動信訪問題解決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會上,一位在國家信訪局長期從事信訪接待的工作人員說,“信訪要回歸法治軌道,就要先給自己定好位,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把責任落實到有權處理信訪問題的部門,通過對其通報和考核來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
一位地方信訪局長表示,信訪改革的不易有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在于一旦深入下去,“就會改到別人家里去”。
記者了解到,從當前信訪形勢看,突出問題仍然比較集中,城鄉建設、勞動社保、國土資源、農村農業等問題仍然能夠占信訪總量的60%以上。而在這些問題的反映渠道上,“非訪”是會上各地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
“非訪”是指非正常上訪,信訪人往往采取蓄意的、過激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訪、鬧訪、纏訪、越級上訪等形態出現,影響黨政機關辦公秩序,損害社會秩序。與會人士認為,信訪部門的職能范圍僅限于處理通過合法方式表達的合理訴求,但“非訪”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信訪”,而是涉嫌破壞社會秩序的極端行為,信訪部門既無權限、也無能力解決,理應由當地公安部門出面處理。對此,無論是治安管理法、信訪條例或是公安部出臺的文件,都要求對于涉嫌違法的非訪行為予以處理。
然而據記者了解,有一些政府部門出于“怕事”的心理而不敢積極作為。有觀點認為,這種現象造成了信訪與公安在職能上的“錯位”:明明是非訪涉嫌治安問題,但事實上卻讓信訪局長出面解決,結果即使問題在短期內得到了平息,但從長遠看卻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社會心理提供了滋生土壤。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表示:“對各種社會矛盾、各方面的訴求認真梳理分析,嚴格區分不同情況,既要依法按政策解決和化解,又要防止以鬧求決,以訪謀利等現象發生。”
“一句話就把人趕到北京了”
●不能受理越級信訪和重復信訪,但也必須謹防“不受理”變成“不管理”
“謝謝你們,我四叔和我六叔的戶口,20年的問題,你們一下子就解決了。”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宛某的六叔和四叔刑滿釋放后,把釋放證等資料交至當地派出所辦理戶口,結果資料被辦理人員弄丟了,導致兩人20年上不了戶口,既嚴重影響生活,又不能享受當地拆遷補償。今年他試著通過網上信訪反映問題,沒想到一個月就辦妥了所有的戶籍手續。
全程公開透明的網上信訪是這些年信訪系統在改革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引來社會紛紛點贊。
有成績也有不足。會上,有不少人表示,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改革的復雜度、敏感度和關聯度正在進一步凸顯,后續面臨的任務和挑戰將可能更加艱巨。
舒曉琴在會上提到,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改革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緊迫感,還沒有把改革擺到應有位置:有的固守原有思維定式,“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標準不高、要求不嚴,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碰到難題往后退,遇到麻煩往外推,導致改革舉措打折扣。
一些基層信訪干部還存在對改革的不適應,比如能力素質不適應,不熟悉政策法規,不會用信息系統,協調溝通能力不強等。
“往往一句話就把人趕到北京了。”對于相對敏感的越級進京上訪,許多信訪干部表示,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情況又這么復雜,出現信訪問題本身并不可怕,“但相當比例的信訪矛盾激化都是由于一些基層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暴造成的。”
還有一些基層信訪干部認為,推進法治信訪就是不能受理越級信訪和重復信訪,但也必須謹防“不受理”變成“不管理”。如果缺乏對群眾信訪問題的跟蹤分析,矛盾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化解,一旦“下面不落實,上面不受理”,就讓矛盾形成“堰塞湖”。
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關鍵在于“抓領導,領導抓”。大量疑難復雜信訪問題的處理中,往往通過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的效果最好。“大凡搞得好的地方和部門,領導干部都是有責任、有擔當,一步步做、一件件抓,善做善成。”舒曉琴說。記者 張 璁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今日看點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